分類: 好文共賞

李鎮邦觀點:誰是台灣的脊梁?

在沒有主權的保障下,漁權的談判變成是日方單方面的施捨,而當初日方所以同意有限漁權正是台灣漁民不畏生死的捍衛主權行為,漁民的勇敢凸顯了當下台灣政治人物和名嘴的投機和軟弱,台灣漁民幾十年捍衛釣魚台的行動說明柯文哲的這個鍋,漁民不背。

《重返無人島》觀後感

文:文若詩

南方澳漁民幾個世紀在釣魚島附近出海打漁,但自上世紀70年代美日在地緣政治上做文章引發釣魚島爭議,日本軍艦自那時起長期在釣魚島附近攻擊漁民。影片裡南方澳漁民說:“沒有主權就沒有漁權”,他們對主權問題的認識是發自肺腑、非常深刻的。南方澳漁民幾十年如一日捍衛釣魚島主權與漁權的尊嚴與傳承,“拼無人島”就是拼生計、拼生命、拼尊嚴。

《重返無人島》觀後感:為保釣運動五十周年再添薪火

文:梁詩桐
保釣運動五十年了,回想那一代的愛國民眾、年青學子從台灣到異鄉的美國,發起一波波的抗議;為了國家的領土不被美帝為換取日本的依賴與合作、為其國家利益之私,不顧道義、法理將無論從歷史淵源認同上、在大陸棚地殼構造上,絕對都屬於台灣行政管轄下的釣魚台的行政權蠻橫地移轉給日本,從此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那道鴻溝迄未弭平,而於今為烈!

保釣運動的歷史角色

釣運50年後,海峽兩岸及北美都滄海桑田形勢大變。沒有改變的是,釣魚台仍未收回。歲月流逝,老保釣一代人所能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多。但我們可以鼓勵年輕一代關注釣魚台所牽涉到的漁民生計,更重要的是,關懷社會的公平正義是保釣運動的基本精神。只要能延續這種精神,釣運便可延續。

我相信新一代的保釣運動將會根據新的形勢,以他們的方式,善盡愛國主義的各種要求。

釣魚台教育工作讓保釣種子生根發芽

我們認為,保釣精神—理想主義與國際視野,是歷史留下來的珍貴資產,因此,保釣運動的歷史及保釣精神理當在台灣社會傳承下去。過去數年來,經過釣魚台教育工作的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推動釣魚台教育確實可以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然而,我們也必須坦承:在台灣主體意識的主流氛圍下,釣魚台教育的推展面臨巨大挑戰。因此,我們必須集結所有的力量,因為只有力量大,我們才可能攜手走完這條萬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