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有感

觀賞《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有感

文:陳慈立

在2022年6月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的首演之後,差事劇團紀念保釣運動五十周年的舞台劇《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以下簡稱《在》劇)終於在2023年的夏天,來到了南部的成大台文講堂演出。

保釣運動是1970年代在美國、在歐洲、在台灣、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由人民自主發動的一場保衛主權的愛國運動。1969年底,美國為鞏固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欲於1972年私相授受釣魚台予日本,引發華人世界一片譁然;1970年9月中國時報記者登上釣魚台宣示主權,但同月中台灣漁民在釣魚台海域作業時竟受到日本公務船驅趕,此消息一出,立刻吹響了保釣的號角,而王曉波與王順的一篇「保衛釣魚台」立刻捲起了海內外保釣運動的千層浪,美國各大城市以及台灣的街頭,保衛釣魚台的旗幟高高舉起,無數的青年學子以及學者在國家主權受辱的當下,都義憤填膺、無私忘我的投入街頭、爭取主權、保護漁權。迄今,保釣的火種仍持續燃燒著,並順應著客觀世界的發展,走到與漁民匯流、共同保釣的新里程碑。

如此風起雲湧,改變了兩、三個世代知識分子以及漁民命運的保釣運動,在執政者的刻意迴避子,卻成了少人認識、討論,更遑論投入的社會議題,因此周六的下午來到現場觀劇的40多位觀眾中,竟有好幾位是許久未見的南部社運夥伴,演出地點的外面,就變成老夥伴有話不完的家常的難得景象。觀眾當中,還有一些是年輕的陌生面孔,想來可能是在成大老師們鼓勵之下前來觀劇的學生。

《在》劇依我來看,是有非常豐富的內涵與寓意,除了釣魚台如何被美國私相授受予以日本,乃至爆發1970海外留學生保釣運動的歷史事實外,還有深一層的人物互動,在1970年代保釣知識分子的互動、在當代年輕人與老保釣的互動;然後是更深一層的反思與對話。

林孝信 (老保釣、科學月刊創辦人、社區大學催生者,以下稱老林)在社大工作上的夥伴—段惠民(以下稱小段),作為這齣劇的發想者、編劇、導演以及演員,他將自己從老林以及老保釣們身上所認識到的、感受到的、學習到的內涵,不斷反芻、消化,再將之反哺給作為觀眾的我們。在保釣運動展開過了半世紀後,這樣隨著時間流淌出來的反思與映照,竟然如此洶湧,撞擊著與老保釣們相差一至兩代的我們的心底。

演後座談中,導演段惠民分享製作本劇的思考。

但是,我也感受到,《在》劇的豐厚,可能對於現場部分年輕的觀眾們稍顯吃力。我問了我身邊的、正在成大就讀研究所碩一的學妹,她本身受家庭薰陶,對歷史是有興趣學習的,但是面對1970年代的國際局勢與保釣運動經過,連台灣的教科書都不教、或者沒有好好教的這些內容,對她而言幾乎是毫不知情,因此也很難進入更深的層次來欣賞、體會。《在》劇的挑戰,也是當前台灣推動釣魚台教育工作的挑戰,如何能夠讓淡忘、遺忘,甚至扭曲保釣歷史的台灣社會,能撥亂反正,好好重新面對、學習這段歷史、認識釣魚台與台灣民眾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結呢?

據我們所知,差事劇團籌備這兩場的演出,其實是非常的辛苦的,一來除了所募資金不足,導致他們凡事都需要非常克難、節省著做,人力也比較吃緊,演員們除了排練演出、背台詞之外,也需要投入器材、場佈等工作;二來差事劇團的負責人鍾喬(亦是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說這個場地並不是一般的演出場地,他們需要配合場地做特別的調整與變化,好讓觀眾能夠更進入劇中情節。雖然如此具有挑戰,但是我感覺演員們是很專注且享受投入的。距離他們相對遙遠的、學校不教的歷史,他們不僅要了解歷史、內化情境、自然演繹、融入情緒,還有顧及觀眾的觀影感受的舞台與走位設計。在台文講堂這個小小的空間當中,真的是做到絕佳的發揮。映後座談的時候,坐在地上的年輕演員們,形成一股非常特別的氛圍,他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我感覺小段透過這齣劇,其實是在做與這群年輕演員的跨世代交流,而且很成功。

與年輕演員們的交流互動是這齣戲最棒的成果。

演後座談中,看著陳美霞(保釣第二代,成大公衛所兼任教授、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作為保釣第二代在台上分享自身如何因為保釣運動而改變一生,走上左翼改革的人生,突然感覺,這位劇中人物的原型,數十年堅忍沉著地推動著公衛改革教育與釣魚台教育的美霞,在回首將近五十年前的自己時,有一種我平常少見的激動、澎拜。不曉得在座的觀眾們,包括我,在五十年後回望自己時,又能不能如陳美霞以及許許多多我們所認識老保釣們一樣,擁抱著信念,並且投以至死不渝的專注。

陳美霞在演後座談分享自己如何受到保釣啟蒙的過程。

謝謝差事劇團、謝謝小段以及演員們,用你們好幾年的努力,讓我們今日有機會透過此劇重新檢視自己與自己、自身與當代社會、我們這一代與歷史的連結。衷心盼望《在》劇能夠進入更多大專院校巡演,讓保釣運動歷經五十多年後仍能夠滋養、啟蒙一代接一代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