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民保釣運動的開展,1990-2012

台灣漁民保釣運動的開展,1990-2012

編按:近年來,釣魚台教育協會特別著力於發掘、分享鮮為人知的漁民保釣史,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知識份子與漁民兩個群體都不間斷地在保釣運動中的壓迫進行反抗。香港理工大學的李鎮邦助理教授在2021年10月30-31日舉辦的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漁民保釣中的壓迫與反抗>論壇中,提供我們宏觀的長段歷史分析,將2005年、2012年漁民保釣特定單一事件,連結到台灣漁業從沿近海轉向到遠洋的發展,因為漁權導致整個近海的漁村,像南方澳、蘇澳漁業人口的大量的滑落,到整個所謂的日本海洋帝國建立的過程。以下整理自李鎮邦助理教授當天的發言內容。

講者:李鎮邦 (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  整理:釣魚台教育協會秘書處

謝謝陳美霞老師。感謝大家,有這個機會來進行比較有趣的分享。比較習慣跟學者高來高去的,今天聽了新川大哥、蔡源龍理事長講的方式都非常刺激,讓我反思平常說話的方式。今天我也比較不按一般的方式,沒有什麼理論、沒有特別想要證明什麼,比較直接把我之前從陳老師,他們(釣魚台教育協會)從2017年到2018年,陸續對南方澳、蘇澳那邊近30位的漁民做的口述史,這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工作。

今天的題目是「台灣漁民保釣運動的開展1990~2012」。之前蔡理事長、新川大哥都有稍微提到,我則提供一個比較長時段的分析,他們提到比較多是對2005年或2012年特定單一事件的回憶。我今天想把這個串起來,再跟一些更大的,包括台灣漁業從沿、近海的漁業,轉向遠洋發展,因為漁權導致整個近海的漁村,像南方澳、蘇澳漁業人口的大量滑落,到日本海洋帝國建立的過程。

我的材料,除了主要採用釣魚台教育協會的漁民口述史以外,還參照了一些包括中國時報的資料庫,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像這張圖片【圖一】是一個釣魚台,應該是手繪空照圖,但是旁邊寫了「空降預定著陸地點」,不知道是不是我找不到資料,好像是曾經有人想用空降的方式登陸釣魚台。呼應陳老師一開始說的,各種各樣有趣的方式,我們比較熟悉的都是開船登島,曾經也有人想用空降的方式登島。

【圖一】

我的(報告)大綱如下,第一個介紹漁民保釣的背景,第二個大概談一下漁民保釣運動的歷史。第三個稍微延伸一下,我想談從2010年以後,整個東亞地緣政治的大變化,到現在的中美對抗,整個大陸島與海洋霸權的對抗關係,用比較長時段的歷史來看,整個釣魚島的保護漁民運動、保護漁權的運動在當下的意義,還有對未來的啓示。

被遺忘的釣魚台 僅距台灣百海浬

跟大家稍微提一下,剛才看到地圖也稍微知道釣魚台在哪裡,我在這邊用一個括號,被”台灣”遺忘的釣魚台島,為什麼是括號?因為在很多地方,大家還是能記得住釣魚台島,比如在日本、在美國、在中國大陸,釣魚台還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關乎主權,沒有一個國家會將主權隨隨便便讓出去。但在台灣,很奇怪的是,我在屏東長大、我是東港人,所以也是一個漁村子弟,雖然外公家不是捕魚的,但是也很熟悉。我們長大的這一代大概30~40歲,基本上對這方面的記憶幾乎是零,幾乎沒有任何課堂在談這個,所以是被台灣遺忘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釣魚台和台灣) 地理位置到底有多近,以直線距離來說,離南方澳──還不是從更近的基隆、頭城出去──直線距離是190公里,換算是100海浬左右,絕對是在經濟海域之內。主權爭議大家也比較熟悉我就不展開了,但是像我講得一樣,主權爭議也是一直被遺忘。

以我做社會科學研究,因為陳老師和我們的計畫,所以做了一些文獻回顧。很有趣的是,台灣的社會科學號稱做很多社會運動研究,但這麼重要的釣魚台的保釣運動——當然有知識分子的保釣運動,但有趣的是,像漁民保釣運動是最應該被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社會運動事件,在過去30年或40年裡,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研究工作,甚至我之後會提到的台灣漁業發展研究,也很有趣的是,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一塊,包括政府的文件都是輕描淡寫。所以會談到第四個釣魚台和台灣漁業的轉折,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但沒有被提過的問題。我這邊談台灣漁業發展,是在新川大哥和蔡理事長面前關公耍大刀,所以我講得如果很幼稚可笑,請大家到時候指正。

漁業發達漁村沒落?台灣近海與遠洋漁業的消長

這是我找到的台灣周邊水產分布圖【圖二】。陳老師也講到(台灣)四面環海,但其實這是要打括號的,四面環海不一定都代表大家熟悉海域,也不一定代表漁業是蓬勃發展的。漁業發展是台灣在日據時代時,從日本總督府在1925年編的《台灣水產要覽》中,大家可以看到在釣魚台島那邊,漁業的資源與多樣性是比較豐富的,而且都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在釣魚台島第一個就是鮪魚,還有旗魚、鯖魚、鯊魚。

【圖二】台灣周邊水產分布圖

但是在南方澳漁港的興盛與衰落,我從蘇澳鎮誌與鎮史中發現,在口述史的一個訪問中,這個書裡年紀大概70歲以上的(受訪者)都會講到,6、70年代的時候,南方澳還有蘇澳漁港多麼繁榮,光是電影院就有四間之多,人口都是上萬人。但是我們看這個數據,1989年到1999年十年之間,整體戶數基本上就是雪崩、直接對折,從超過11,000戶到剩下大概5000多戶。從事近海漁業的漁民數目下折大概快要2/3,從大概17,000~18,000人變成只剩下6,300多人,那時看到這個數據就想,為什麼我們好像有一個印象:台灣漁業很發達,但同時有另一個悖論:為什麼漁業發達,漁村沒落?這我也沒什麼認真想過,直到跟陳老師以及釣魚台教育協會合作,才開始想到我們同時面對的這一個問題,漁業發達跟漁村沒落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什麼導致漁業發達但漁村沒落?

我從漁業署的統計資料中,大概整理一下1959年到2018年三大漁業產業的比例變化【圖三】。藍色的線是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是橘色的線,內陸養殖漁業是灰色的線,並把一些重大的事件標上,保釣運動是1971年,這是指海外留學生的保釣運動。

【圖三】

海洋法公約生效 日本追捕我船 引首波漁民保釣

1982年時有一個很重要的事件,剛剛新川大哥說的可能時間點稍微拖長了10年,1982年海洋法公約的制定,規定了現在人類對於整個海洋資源的運用。所以大家看到的南海問題,都是從公約開始吵的,82年制定以後不必然代表實施,必須要有大概超過60國還是幾國以上的簽約國才能正式生效。所以一直到1994、95年的時候日本也簽了,那時也超過法定簽約國數目66國。1995年的時候,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也就是新川大哥前面說2005年,其實是1995年的時候,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以後,日本就以這個公約賦予的200海浬(經濟海域)的權力,開始積極地拘捕(台灣漁船)。所以,第一個事件1996年一個海釣船「華陽號」,日本也是去罰款、拘捕。

所以,其實1996年的時候就有第一次漁民抗議,可以發現前幾次漁民抗議是全省響應,各大漁會義憤填膺,那時候其實不只南方澳,還有蘇澳地區的漁民去釣魚台海域捕魚,西部的一些漁港也都會去那邊捕魚,可以發現整個是串聯的,一些小細節就不講這麼多。

我的論點是,釣魚台漁權的轉折,跟整個台灣近海和遠洋漁業的消長息息相關。背後牽扯到整個國際漁業體系的資本化、領土化,把原本是公共的海洋,透過經濟海域的劃分,把海洋切成你的、我的。你要進來我經濟海域捕魚,就必須付費。可以看到台灣遠洋漁船的作業海域【圖四】,淺藍色是70年代以後的作業海域,大家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地方,為什麼在太平洋這麼大的海洋,整個台灣的遠洋漁船作業海域,都只偏在南半部?當然有人會問說是不是鮪魚主要的產地,因為鮪魚是一種洄游魚類,從出生到成長不會一直在一個地方,那為什麼會是這個地方?

【圖四】台灣漁業遠洋漁場範圍圖

這是兩種台灣主要食用的鮪魚,右邊是黑鮪魚,左邊是長鰭鮪魚,主要做罐頭,黑鮪魚就不用說了。黑鮪魚洄游其實是經過釣魚台島,再對照【圖四】看,大家可以發現為什麼上面一片空白?相對於比較好進入和運用的南太平洋的島國,可以知道為什麼台灣有東加、諾魯、索羅門,還有斐濟、帛琉這些邦交國,因為台灣跟這些島國裡的水產體系建立了非常深刻的資本連接的關係。裡面很多國家早期的水產公司,背後都是日本資本,像在帛琉還是諾魯的日本合資公司,等於是聘台灣的船,因為他們自己找不到船員,而雇台灣的遠洋船來幫他們作業。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日本上面是一片白色,他們不捕自己的魚,也不允許人家進去捕魚,但是讓大家都去下面青藍色部分捕魚。 

漁民生活的釣魚台 鑿井取淡水成避風港

講完漁業轉折和國際資本漁業的變化後,我也想提一下「生活的釣魚台島」,剛剛新川大哥還有蔡理事長都很生動地講到,這邊從漁民口述史摘錄部分。第一個,70年代前釣魚台島和附近海域是吃飯、工作的地方,像新川大哥跟蔡理事長一樣,出門就是去捕魚、去釣魚台島,沒有想太多,本來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年輕的漁夫16、17歲就要上船先煮飯,煮個兩、三年以後一步一步爬上去,就可以買一條自己的漁船。這個是江讚晃,也是一個(受訪時)70歲的老船長講的,就是自由出入(釣魚台島),從南方澳港順著時速4海浬的潮流。所以去釣魚台島捕魚不需要搞個50噸的漁船,現在像遠洋漁船都是上百噸,他們還有ABCD等級的,但是在釣魚台島,因為潮流的關係,大概十幾個小時飄著也就飄過去了。

另外一個最老的船長 (受訪時)82歲了,說(釣魚台島海域)有很多旗魚,而且一年是輪迴釣的,不同的魚到那邊的時間會不一樣,所以包括旗魚、花飛(鯖魚)。登島經驗也很有趣,大家都有提過登島經驗,島上有淡水,有一個船長說,(釣魚台島)上面有一個水井,是一個船長的祖父開鑿的。躲颱風大家都提過,說太舒服了,像是去度假一樣。還有另外兩個島。鳥島可以到處撿鳥蛋回去賣,另外一個是蛇島,很多蛇可以帶回家打牙祭,還可以賣出去。

在看了這些資料以後,包括報紙的歷史資料,大概分三波漁民保釣運動。第一波從1995年到2000年左右,因為海洋法公約生效,有專屬經濟海域的日本腰桿硬了,有法律讓他們大量驅趕。但是在之前他們就已經預期海洋法公約要生效,所以有個右翼的組織「青年社」,登島設燈塔,現在看到的燈塔應該也是青年社設的,他們在2010年之前都還有上去維護。華陽號事件是一個海釣船, 1996年的時候有七大漁民團體,蘇澳、頭城、南方澳、基隆,還有西部的幾個漁民團體都加入了。但是這一波的運動沒有出現像第二波、第三波去圍(日本)公務船,甚至像第三波2012年的時候去環繞釣魚台島。第二波的時候,那時政黨輪替,被日本拘留的漁船數增加,因為政黨輪替,所以包括李登輝前總統那時也宣佈「釣魚台島是日本的不是我們的」言論。那時整個漁民的亢憤、激進的程度有增加,因為第一波的時候,國民黨政府至少口頭上支持,雖然沒有什麼行動,但是口頭上是站在漁民那一方的。第三波是2012年的時候,我這邊就不多講,之前他們2012年去繞釣魚台島。

誰能來保釣? 美日奪島演習只為亞太政治利益

關於誰來/能保釣,我想用最後時間來講一下。2011年後中國逐漸取得了對東海和釣魚台海域的實際控制,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國力變化,包括解放軍、特別是海軍的快速現代化、海警艦隊的規模化。我們之前面對的日本海警船大概都是幾百噸,中國大陸現在的海警船已經有三艘上萬噸的了,基本上就是一個軍艦的水準,甚至比人家的軍艦還要大。

東亞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化,一個是美日安保的再換約,所謂日本的再軍事化。他們現在的輕型航母事實上就是航母了,但因為不能有攻擊型的武器,所以是輕型航母,但其實可以起飛像F35這種攻擊型戰鬥機。所以,釣魚台的衝突不小於對台灣的衝突,今年5月日美法澳在九州演習,所謂奪島演習,奪島是奪哪個島?應該不是台灣,可能是針對像釣魚台或南海的幾個島礁。作為回應,中俄在2021年10月有一個大規模聯合軍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但是台灣好像沒什麼報導,他們穿過了輕津海峽,繞行日本本州一圈,大概10艘軍艦,包括中國最新的055,從大隅海峽重回東海。

這讓我想到,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在20年前的判斷,在他那本很有名的書《大棋局》,裡面有很多判斷是錯的,特別是中國20年後,他不認為會成為一個足夠有威脅的國家,但是現在看來他這一點判斷至少是低估了。但是他提到兩個事情,跟我們現在非常有關係。對台灣事件上,他說美國將不得不進行干預,但那不是為了一個分離的台灣,而是為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一個分離的台灣本身對美國來說並無特殊利益。第二點,針對從西歐到整個西太平洋的大陸島,只有在美國十分短視的同時,對中國和伊朗採取敵視政策,把俄國、中國和伊朗結合在一起的聯盟才能搞得起來。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現在俄中伊的聯盟,已經實際成立了,所以這是誰短視,其實大家都可以很清楚。

最後,我以在1996年9月7日的中國時報上看到一個漁民說的話來作總結:「事實上漁民沒有政府做後盾,對抗議的實際效果有限,可是政府連講話都不敢大聲的軟弱態度,讓漁民大失所望,只得寄望於大陸政權」。平心而論,這可能是台灣政府最不樂見的結果。只是台灣政府見到日本派遣來台代表民間的漁業協商代表,就認為是日本的善意表現,大家可以很清楚態度,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都是一樣的,只要來談判就代表是日本對我們好,送個疫苗,就覺得他們對我們非常有善意,大為開懷。卻忽略了韓國和中共對這類代表根本嗤之以鼻、拒絕會談。。

這是我的報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