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五十

被出賣的吾鄉吾土:釣魚台列嶼

釣魚台列嶼位在東海之南、台灣東北的海域,由釣魚台等七十多個島礁組成,全部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比台北市中正區還小,整個列嶼周圍的海域面積為17萬平方公里左右,大約有4.7個台灣本島大。因黑潮流經此海域,加上受海底地形影響產生的湧升流,使得該海域漁產豐富,有鯖魚、旗魚、鯊魚、鬼頭刀…等重要經濟魚類,是台灣東北部漁民的百年傳統漁場。但自1970年代以來,在美國的主導下,它變成東海上的中日領土(海)爭端,至今仍被日本占領。

自明朝之初,釣魚台列嶼,包括釣魚台、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就已納入中國疆域版圖。明清歷任赴琉球的冊封使,多次記載這幾座島,並以赤嶼和久米島之間的黑水溝作為我國和琉球國的國界。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穩操勝券之時,秘密將釣魚台列嶼劃為日本領土,並改名為「尖閣諸島」。二戰後,美國占領琉球,台灣與附屬之釣魚台列嶼則依《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書》歸還中國;然而,1970年做為曾是二戰同盟國的美國卻擅自宣布將受其「託管」的琉球及釣魚台列嶼行政權,一起交給二戰戰敗國日本,此舉形同出賣我領土與領海。

同舟共濟,和漁民一起鼓浪前進

1970年9月,在美日共謀釣魚台列嶼歸屬的風波中,台灣的《中國時報》記者登上了釣魚台,台大學生王曉波與王順合寫的〈保衛釣魚台!〉一文刊登於《中華雜誌》,引發台灣青年學子的同仇敵愾;隨後,憤怒的海嘯波峰擾動到美國,從東岸到西岸的校園,以台港為主的學生掀起了保衛釣魚台運動,留學生們站出來捍衛我國民族的尊嚴與領土主權的完整,之後,台港澳等地遊行、抗議不斷,甚至還有登島宣示的行動。

另一頭,站在釣魚台浪頭上的漁民們,則開始面對日本愈趨愈緊的無理驅趕,終於激起他們的群起反抗。2005年,50餘艘蘇澳籍漁船,發起包圍日本公務船事件;2012年9月,日本政府將釣魚台「國有化」,意圖落實其領土與領海、主權與漁權的擴張。為反對日本如此惡行,蘇澳漁業界發起近百艘漁船挺進釣魚台的抗議行動,宜蘭頭城鎮亦聯合社會各界舉行千人保釣遊行,捲起台灣保釣運動的本土新浪潮。

直到近年來,釣魚台怒濤猶未休。2018年3月,蘇澳籍漁船「東半球28號」被日本發射水砲驅趕;2020年6月,蘇澳籍「盛福16號」漁船被日本騷擾;同年9月28日,蘇澳籍漁船「新凌波236號」在釣魚台海域遭日本公務船衝撞受損,當時正值我船收攬揚繩、回收漁獲之際,日方竟強詞奪理,稱我漁船(不到50噸)挑釁日艦(205噸的武裝艦艇)。日艦航我領海、撞我漁船,我釣魚台的主權與漁權在東海飄搖、漁民依舊受欺凌,這一連串的事件督促我們——雖然我們從來沒有忘記——一定要和台灣漁民同舟共濟,鼓浪前進,把保衛釣魚台的工作繼續進行下去。

「保釣50」的四個方向與目標 

  1. 記錄並宣傳台灣漁民與釣魚台列嶼的勞動與生活;擴大漁民對釣魚台問題的發言權;
  2. 將對釣魚台列嶼與保衛釣魚台運動的認識回歸學校教育中,向下扎根,建立釣魚台的鄉土意識;
  3. 推動釣魚台全民通識教育,讓台灣社會更重視漁民處境,並提升民眾對釣魚台主權與漁權問題的關注及理解;
  4. 持續向強權抗議,加強我方人民與政府對日本的壓力。

直到日本還我釣魚台為止,保衛釣魚台運動要一直持續下去。「保釣五十」針對前述四個方向,推展一系列活動,包括:記錄漁民與釣魚台的勞動與生活(紀實短片),推動釣魚台的全民通識教育(民俗小戲巡演、設置釣運數位圖書館)、學校教育(教科書批判)與少年教育(繪本)、鄉土教育(以宜蘭為試點);追述當年海外保釣運動與台灣政治社會現實的關連(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歷史紀錄);結合漁民與知識分子的保釣運動(促成老保釣和漁民交流);提高漁民對釣魚台問題的發言權、促進我國政府及社會各界重視釣魚台問題(研討會與遊行);對日本政府表達民間的抗議(教科書問題與保釣遊行)。

(保釣五十行動計畫書下載處)

詩:高偉凱、李疾 作
字:退休漁民、蘇澳區漁會理事長 蔡源龍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