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教育工作讓保釣種子生根發芽

釣魚台教育工作讓保釣種子生根發芽

文 / 陳美霞

2011年4月,為紀念保釣運動40周年,1970年代投身及關心保釣運動的一、兩百人在新竹清華大學齊聚一堂,回顧保釣歷史及其意義。當時,老保釣們反思保釣運動的傳承及影響時,顯露些許遺憾與焦慮。例如,林孝信認為相較於五四運動,海外保釣運動因為不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生,所以貢獻較少;劉源俊說海外保釣運動無法成為台灣的文化運動,因為它沒有根據地;錢永祥也認為保釣運動遭到歷史斷層。

如今保釣運動已邁入50周年之際,我們這一群認同保釣、且認為台灣社會迫切需要汲取保釣歷史及精神的人,持續關注、思索老保釣10年前所憂慮的斷層問題,並願在此提出:唯有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保釣方能傳承與永續發展;我們也進一步主張:在台灣社會推動持久的釣魚台教育,方能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

身為「釣魚台教育協會」(下稱協會)的理事長,為了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過去多年來,在台灣各地推動釣魚台教育工作;我將敘述協會如何與台灣漁民合作推動教育工作,使得釣魚台教育內容更鮮活、更吸引人,讓保釣更有生命力、與台灣草根社會的連結更密切。最後,我將簡述民間保釣團體正在推動的保釣50周年紀念活動內涵,這些活動是釣魚台教育工作的一環。

1970年海外保釣運動背景

1960年代是國際狂飆的年代、是社會大變革的年代、是理想主義高漲的年代:反資本主義、反越戰、反任何形式的戰爭、反菁英主義;1966年中國大陸展開了文化大革命,推動與資本主義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與歷史觀,深刻影響了西方年輕一代,法國1968年5月發生「五月風暴」的學生運動(或被稱為「法國的文化大革命」),美國的學生運動也遍地烽火,年輕人奉行與父母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反體制的嬉皮運動、少數民族民權運動、婦女運動皆風起雲湧。新左派思潮也就在這個國際狂飆中發展孕育出來。同時,反抗帝國主義宰制、爭取民族獨立與民主政治發展的浪潮也席捲第三世界國家。美、歐各地的台灣留學生深受影響。

1970年,當美國為其自身利益,私相授受將釣魚台的行政權交給日本政府時,台灣留學生基於從小所接受的科學與民主教育訓練及愛鄉保土的情感,決定為保護國家主權領土,採取積極的行動。於是,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於焉展開。

正由於保釣是在國際理想主義高漲的年代孕育出來,因此保釣運動的精神有兩個特點,一是理想主義:愛國愛民、反帝、反軍國主義、反法西斯、反霸權、反剝削;二是富有國際觀:1970年代的海外保釣運動,對台灣社會造成巨大影響,可以說是「台灣社會改革的開端」;校園民歌運動、鄉土文學運動、社會服務運動、雲門舞集、蘭陵劇坊、台灣新電影運動及台灣新攝影運動,都直接或間受到海外保釣的影響。

然而,1980年代國際情勢大逆轉:政治及經濟保守主義興起,英國柴契爾及美國雷根政權上台後,全力推動市場新自由主義,私有化政策有如一股強風,吹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國際理想主義退潮。台灣1950年代末期在美國逼誘之下,推行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更加資本主義化,歷經一、二十年的發展,在1980年代,本土資產階級開始壯大,台灣主體意識隨之而起;90年代去中國化的教育鋪天蓋地而來,直到今日,無論藍綠政權,都採取親美日、擁資、擁新自由主義等等右翼政策,台灣社會的走向與保釣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馳。這樣的走向,依政治經濟學分析,對絕大多數人民—尤其對底層人民—是不利的。

在理想主義退潮的國際情勢下,台灣又缺乏對跨國及本國資本、對台灣社會、對兩岸社會深刻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批判,台灣主體意識必然成為主流。而台灣社會在台灣主體意識的氛圍下,對強調保衛領土、愛國主義的保釣內涵就不容易有開放性的、理性的理解,而對反帝、反資、反軍國主義、反法西斯的左翼保釣內涵,更缺乏學習的動機及機會。

2012開展釣魚台教育工作

就因為深刻體會到國際情勢逆轉對台灣社會造成巨大影響,老保釣林孝信等人在2012年開始系統性地推動釣魚台教育工作,以釣魚台作為一面「照妖鏡」,揭露資本主義、美日帝國主義、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國際霸權等的真面目,並且強調要發揚保釣精神,培育國際觀,進而改造台灣社會,期待最終得以擺脫長期反共教育造成的反共意識及台灣主體意識的束縛。

2012年釣魚台教育工作推出後,釣魚台教育團隊就每年經由「認識釣魚台研習營」、珍貴資料展、公民通識講座、討論學習會、電影放映會、公共論述與社會教育及網站等方式推動工作。這些多元的活動中,「認識釣魚台研習營」自2012至2019年共舉辦了44場研習營,累計2,900多人次參加。

「認識釣魚台研習營」課程包括四大主題:主權爭議、史實、政治經濟分析及保釣相關文藝思潮。主權爭議包括漁權與主權問題、國際法爭議、東海爭議、南海爭議、乙未割台及沖繩(琉球)爭議;史實包括冷戰歷史、釣魚台爭議、日本殖民史、保釣運動史、戰後東亞局勢、漁民與釣魚台歷史;政治經濟學分析包括東亞關係、東亞局勢、四海連動、國際關係、區域經濟、漁權爭議及釣魚台資源;保釣相關文藝思潮包括民歌運動、鄉土文學、保釣思潮、反戰思潮與留學生啟蒙、台語歌曲與社會變遷紀錄片。

藉由密集舉辦研習營,投入保釣教育的工作者將保釣的養分撒在台灣各個角落,希望在多年默默的深翻與深耕之後,終可促成保釣種子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

2017知識分子與漁民合作

2015年年底,林孝信為保釣事業鞠躬盡瘁,回歸大自然。與他共過事的保釣人士不願因折損一員大將而停頓已開始的工作,他們扛起保釣的大旗,經過一年的籌備,於2017年1月成立了「釣魚台教育協會」,更有系統地推動釣魚台教育工作,並開始向外擴展,與漁民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釣魚台教育啟蒙工作。

釣魚台被侵占,最直接受衝擊的是,在釣魚台海域捕魚的漁民及其家人,而釣魚台海域是宜蘭縣蘇澳鎮、頭城鎮、龜山島等地漁民的百年傳統漁場。釣魚台問題不僅關乎主權,更嚴重影響漁民的生存與生計。於是,協會過去四年多,與宜蘭縣蘇澳區、頭城區,以及屏東縣小琉球等三個漁會合作,共同推出共8場研習營,以漁會幹部及學者作為講員,招募台灣各地的國中小、高中及大學的老師,以及一般知識分子。

為了與這些區域漁會建立信任與合作關係,協會幹部多次拜會三個漁會負責人,說明保釣的歷史、推動釣魚台教育的宗旨、想要達到的目標。因為這樣的工作非常符合漁民的利益,三個漁會很快就答應與協會共同推動。之後,協會與漁會幹部討論、設計了兩天研習營的課程及邀請講員。

「認識釣魚台研習營」前幾年的講員及學員基本上是知識分子,某個程度,它是美歐保釣的延續,亦即理念上的保釣。與蘇澳、頭城及小琉球漁會合作推動出來的研習營,與之前的研習營,有以下幾點不同:(1)講員絕大部分是漁會及漁權會的幹部,或受日本公務船欺壓、扣押、逮捕的漁民;(2)研習營融入學員參觀漁港、漁民作業現場、買賣魚貨現場、漁民信仰中心(如媽祖廟)等活動,目的是讓學員更深刻瞭解漁民;(3)研習營就在漁會所在的當地—蘇澳、頭城或小琉球漁會或鄉公所舉辦;(4)學員來自台灣各地。

台灣是一個海島,四面環海,因此全台共有39個區域漁會及1個全國漁會,等我們更熟悉與漁民合作的方法之後,我們將會把這樣的合作關係,擴展到台灣其他漁會。

保釣50周年紀念活動

釣魚台教育是一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萬里長征。協會投入者體會到釣魚台教育工作的長期性,因此善用各種不同機會、各個不同事件,在各個不同時期,融入到我們的教育工作中。保釣運動已進入第50周年。即使以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社會運動持續半個世紀,運動的參與者—包括當年投入海外釣運的留學生、投入台灣及香港釣運的學生,一直不停地關注美歐及台港保釣的行動,這個運動甚至在當地(如台灣)生根發芽,老中青三代都有許多熱情的、無私的理想主義者投入進來,這樣的現象極不尋常!

協會從去年9月開始籌劃保釣50紀念活動,而「臺灣釣魚臺光復會」及「中華保釣協會」也參與協辦。在此僅列出活動大項如下:(1)拍攝漁民保釣紀錄短片;(2)出版釣魚台教育繪本;(3)保釣民俗小戲;(4)釣魚台鄉土教育;(5)出版教科書(釣魚台部分)批判分析;(6)出版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口述歷史專書;(7)2021.4.10舉辦「釣運50年研討會」;(8)2021.4.11舉辦「保釣討海護漁大遊行」。

紮根工程萬里長征第一步

當保釣運動堂堂邁入50周年之際,我們將繼40周年時老保釣關注、憂慮保釣傳承及永續發展的問題,提出:唯有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保釣方能傳承與永續發展;並且進一步主張:只有在台灣社會長久而不停歇的推動釣魚台教育,方能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

我們認為,保釣精神—理想主義與國際視野,是歷史留下來的珍貴資產,因此,保釣運動的歷史及保釣精神理當在台灣社會傳承下去。過去數年來,經過釣魚台教育工作的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推動釣魚台教育確實可以讓保釣種子在台灣生根發芽,然而,我們也必須坦承:在台灣主體意識的主流氛圍下,釣魚台教育的推展面臨巨大挑戰。因此,我們必須集結所有的力量,因為只有力量大,我們才可能攜手走完這條萬里長征。

(作者係釣魚台教育協會理事長、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原發表於《觀察》第88期2020年12月號,原文連結 http://www.observer-taipei.com/article.php?id=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