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在地人演繹在地歷史的保釣民俗小戲

由在地人演繹在地歷史的保釣民俗小戲

背景介紹:2020年起,釣教協與蘇澳聖湖社區合作推動保釣民俗小戲。結合漁民2012年海上保釣歷史與中華傳統民俗藝陣元素,展現漁村文化、在地信仰與海上日常,豐富釣魚台教育形式,使得社會大眾更容易親近與認識釣魚台議題。本文為保釣民俗小戲劉漢興導演於2021年10月31日參與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落地生根的釣魚台教育:保釣民俗小戲」論壇的發言稿。

講者:劉漢興  / 《拚無人島》保釣民俗小戲導演
主持:卓淑惠 / 釣魚台教育協會秘書長

大家好我是劉漢興,我本身是劇校——大陸說京劇,我是復興劇校畢業,所以從小學音樂也貪玩,什麼都玩,所以接觸了蠻多的東西,這次因為接觸小戲也是跟我合作很久的一個李疾大哥–李老師。我記得在去年(2020年)的10月份左右跟他碰了面,談了這件事,中間很關鍵的就是說,希望這些演員能夠把釣魚島的事件用什麼樣的方式把它引出來?

千辛萬苦量身打造專屬道具

李老師就提到,如果能夠把「跑旱船」加以故事化,但是最大一個難題是在於說,蘇澳社區這些素人演員們年紀偏大,當然對我來講應該不難,可是因為有很多的道具的考量,我反覆的跟李老師在研究,這些道具要怎麼製作出來?當然其實可以買現成的,但是現成的話沒有辦法主題化,就是說它的規格、色彩這些東西都是固定的,所以我想應該要重新去設計跟製作。最大一個原因是道具必須輕量化,而且能夠拆解。但拆解的基材不能太大,可能影響存放跟運輸,因為道具做出來以後,要給社區他們來隨時保管,或者是可以做其他的應用,或是其他的活動。這個基材必須是符合這些條件來製作的,所以我去看了很多的材料,後來決定還是用手工的方式來製作。

從一開始設計包括編劇的這些行程,大部分都是跟李疾老師做了很多溝通,然後花了很長的時間在道具的製作,但這個道具如果找人家做的話,恐怕在時間內也是做不出來,因為太多的細節需要去討論。所以我就自己去做,包括船、魚,還有海浪的布條,還有船上面的一些裝飾,全部都是我自己手工做的,就花了很長的時間,但是還好就是說因為那時有跨年,然後又碰上了一些狀況,我們表演的時間就拉長。所以在道具的製作上面其實花了很大的功夫。

從不放棄的素人演員

這裡面最可貴的是,我看到蘇澳聖湖社區的這些長者們,很盡心盡力的去參與。雖然說是素人,但讓我感動的是開始上課的時候,本來想說應該做不到,但是裡面有很多的長者,包括「1234、2234、3234、4234」的節拍,在基本的動作上都踏不到節拍,可是他們還是很高興的繼續踏著他們的腳步在練,這個是最讓我感動的。表演方面想了很多種模式,包括跟助理導演孫老師研究,從台北到蘇澳的路上,我們來來去去都在討論說,怎麼樣可以讓這些長者更能夠接受,或者能夠理解這裡面所有的內容。所以剛開始排練的時候其實蠻辛苦的,我跟孫老師辛苦還算好,真正辛苦的是社區的長者,所以看到他們不管風吹雨打照樣來上課,讓我真的很感動。

因為在排練走位的時候沒有正式的服裝跟道具,真的給他道具又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道具的操作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畢竟它還是有重量,或者是有彈性、韌性在,要怎麼讓道具船有在海上的感覺。還有布偶的操作,其實對我來講、對演出的這些長輩們來講也都是一種考驗,但是好在這些長輩們從來不放棄的,包括他們自己互相會去指導交流,這個我看著真的是蠻高興的。很好玩的一件事情是,剛開始排練時,有些狀況實際上我很擔心的,像是課裡教的所有節拍跟走位,到第二天上課時又要從頭來,全部都不見、忘記了,就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從頭來,這其實也蠻好玩的。可是就是因為這樣子,他們自己不放棄,讓我覺得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可能對他們來講是有幫助的,因為他們最重要是要彼此交流,而不是只有聽我講,因為真正的表演是在於,怎麼樣去感受到你教給他的東西,然後可以用這些步伐,或他們抓得到的這些元素去走,把位置走出來,把感覺做出來。

其實不管什麼樣的狀況,表演者處在一個他很融入的狀況時,就是最好的一種表現模式。所以從一開始的腳步練習,包括走隊形,其實對他們來講是蠻大考驗的,我覺得這個機會對他們來講其實也是一種,就是說演出結束後回頭去看這個東西、回頭去想這些事情的時候,對他們來講是非常豐富的。不管是對社區也好,對地方也好,或者是對他們人跟人交流來說,都豐富了生命。這個東西其實應該要繼續傳承下去。

自己的故事自己說

關於保釣我認為它對地方上來講,或者對從事漁業的朋友來講,這個應該是要繼續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因為畢竟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釣魚台如果不是我們的,對他們來講生活上影響也會很大。所以雖然說是個保釣小戲,可是我認為這些長者們所表現的應該是他們內心裡面想要說的事情,我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回頭去看整個過程,在生活上對他們來講是豐富的,對他們的意義來講,我覺得是偉大的、是有貢獻的,這個是很難能可貴的東西,尤其現在這種社會結構,這麼快的節奏裡面,真的需要找到一個對土地、對人文、對社會有一些責任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東西還是蠻重要的。

另外就是整個製作裡面,包括道具服裝,還有很多的色彩運用,很多的裝飾配件,是非常複雜的東西。其中重要的當然還有音樂,音樂的部分當時由陳碧燕老師負責,但他也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戲劇類,面臨到在故事表現或者是表演的同時,長者在聽音樂的時候,他可能會抓不到一些方向,所以碧燕老師做了很多的功課。我們也在信件上面經常交換很多意見,後來我發現,長者在抓音樂的時候,樂器的鮮明、悅耳程度,以及節拍的節奏性,是比較重要的。碧燕老師也很用心把一些東西都整理出來,再加上一些意見,怎麼呈現音樂?因為畢竟是外場表演,雖然沒有很貼,但基本上音樂的節奏跟旋律是順暢的,可以讓這些長輩們抓到時間點跟節奏,那就是比較好的一個方向。

碧燕老師付出相當多的時間跟精力在完成這些東西,很辛苦但是都很棒,太多的事情讓我驚訝,尤其社區的發展,聖湖社區他們所做的,不是只有為了表演而表演。他們平常就有一些課程,一些生活上的手藝類的,或者是健身、舞蹈,還有一個聖湖社區的非洲鼓隊,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覺得真的很棒,為什麼?因為這些長者雖說有些行動不便,可是他們還是家人送過來,坐在這邊。有些年紀長一點的,有到90歲的,真的是每天都來,他能打鼓他就下去打鼓,不能打他就在下面聽,這個是讓我感動的。另外一個他社區裡面還有一個「食堂」,每周一至五都有,每天中午要幫這些老人家做菜做飯,大家每天過去用餐,而為了有些行動不便的長者,還有專人把飯菜送到那邊去,這讓我覺得太棒太有意義了。

自助天助的美好,釣魚台是我們的!!

雖然說其實在台灣有很多角落都是這樣子,看到這麼豐富的課程內,跟他們的這些這些舉動,讓我覺得真是太好太棒了,我參與進來感到與有榮焉。尤其是這些素人第一次演出,所有彩排的過程當中,從頭到尾沒有一次正確地踩在節拍上,但最讓我訝異的是,竟然在正式演出的時候,完全都踩對了,而且當天還下雨,結果在演出前雨停了!真是不得了的事情,上天保佑,釣魚台就是我們的!大概就這樣,我覺得真的很精彩,謝謝。

主持人卓淑惠:

謝謝劉導演!我想從剛剛劉導演的介紹裡面,很明顯可以看出來,劉導演很清楚地打破了傳統表演的框架,以這些社區長者作為一個主體,在舞台上把在地保釣的故事,通過一次一次的練習過程中,把它給逐漸成熟起來。我覺得劉導大哥彷彿就是搭建樓梯的重要的推手,讓長輩們可以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到最後首演的那一天,大家就驚覺到我也可以做得到這樣子。另外剛剛劉導大哥也說,我們在推動保釣民俗小戲的時候,其實有一個發想,小戲如果能夠成軍,接下來我們希望可以很機動性的,或者定期的在社區做一些演出。所以他真是煞費苦心地想,道具如何能夠輕便,然後好拆解好組裝,讓長輩們即使是跑旱船時穿在身上也不會太重,所以我們很感謝劉導大哥的一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