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釣魚台教育研習營回顧與學員回饋

春季釣魚台教育研習營回顧與學員回饋
文/張育銘     編輯/鍾俞如

       今年春季「認識釣魚台研習營:人民的釣魚台」活動,分別於5月13-14日在台北世新大學、5月20-21日在台中中興大學舉辦。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採「培訓種子學員」的方式,每場人數限制25人,以便讓講師和學員,以及學員們之間有更緊密的互動和認識。另一方面,課程內容也做了一些調整,考量到以往參與的學員普遍感受課程過於繁重,難以消化吸收。因此規劃上,希望在知識學習和學員組織工作間取得平衡,故邀請差事劇團的鍾喬帶領研習營開始前的「破冰工作坊」,透過肢體的互動和簡單的自我介紹,讓學員們更瞭解彼此,並感受此次研習營的基本氛圍和理念——保持開放、對話的理性。也希望學員能共同參與與打造這樣的團隊。

工作坊破心防打開對話   繪圖分享釣魚台與自我連結
在第二天課程結束前,鍾喬帶領學員進行「釣魚台教育工作坊:我們與釣魚台的關係」,邀請學員們透過肢體和繪畫,分享這兩天所學及最深刻的印象,並探討釣魚台與自我的聯結,以及探索未來的願景和想像。而這樣的嘗試也得到許多學員的正面回饋,其中,朱姓學員覺得這樣的方式「能打破既有觀念,打開心房。」也有學員認為工作坊「能讓大家破除心防,去對別人多一點了解。」、「本來以為研習營是單純聽課,但破冰工作坊讓大家有進一步的接觸與認識,過程也相對生動有趣。」陳姓學員回饋:「有創意的內容,值得現代教育(教學)參考。」

 

林月英談釣魚台爭議漁民處境   讓學員切身在地經驗
此次有六大主題,分別為「釣魚台問題的來龍去脈」、「保釣運動與台灣社會發展」、「日本軍國主義的前世今生」、「主權?漁權?釣魚台爭議中的漁民處境」、「不平靜的東亞:四海連動」、「從釣魚台教育談當今教育處境」。今年有許多主題是嶄新的嘗試,從台北、台中兩場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嘗試是成功的。以「主權?漁權?釣魚台爭議中的漁民處境」為例,蘇澳漁會林月英監事從實務中分享漁民的處境。提到以前漁民在釣魚台海域捕魚、登島撿鳥蛋的經驗,帶到中日漁業協議的簽定過程以及赴日開會爭漁權的處境,反映出漁業協議越來越縮編漁民的捕魚範圍。林月英的分享開啟了大家的視野,讓學員意識到釣魚台議題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王姓學員回饋:「釣魚台爭議,漁民最關切的就是漁場作業區,所以一般人民仍無法切身了解多劃一塊或少一塊的面積有多麽的重要。」更有學員點出「擁有主權,才有取得釣魚台經濟海域的可能,與日人談判時,不該讓的地方要堅持。」

突破教學困境談釣魚台   激發學員勇氣去努力
另一個嶄新的主題為「從釣魚台教育談當今教育處境」,台北、台中場分別由新竹女中資深退休教師莊金德、福科國中鍾有良分享。莊金德清楚分析目前教科書中「去中國化」的問題,以及在教學現場中的無力感。鍾有良則點出目前教科書中,對於釣魚台主權問題少有著墨,然而日本從小學的教科書上就灌輸「尖閣群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現場學員多為國高中小老師,因此都很有感觸地分享彼此的經驗交流,楊姓學員回饋鍾老師「很貼近工作現場的迫切需要與省思,引人積極樂觀地面對並突破教育現場的困境。」另外張姓學員對莊老師回饋「第一線教學分享使人有許多想法被激發,而且超級佩服,一樣在中學任教,深知這樣做的老師有多珍貴。的確,許多中小學老師較為保守,向體制及教育環境提出質疑及改變的是少數,莊老師的行動力也給我們更多勇氣去努力。」但是,面對李扁從20年前開始經營的「去中國化教育」,許多老師都提出,目前是考試領導教學,學生對於歷史的心態就是「背多分」,對於歷史的真相也不會特別探究。且台灣目前處於詭異的「殖民有功論」和「自我再殖民」的政治氛圍下,在學校進行政治不正確的教學恐引發其它老師關注。因此,如何在教育現場提出具體的改善方針,學員們也感到非常無力。

重建保釣新論述 連接歷史的斷裂
「保釣運動與台灣社會發展」台北、台中場分別由釣魚台協會常務理事兼世新社發所所長黃德北、早年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的呂欽文分享。此主題也是新的嘗試,同時又有其必要性——探究1970年代的海內、外保釣運動對台灣社會產生的影響,其影響又如何與今日台灣歷史發生斷裂和連續。 倘若海外保釣運動是70年代的五四運動,擔負知識份子從五四以來的愛國傳統,為何在當今社會難以引發年輕學子的共鳴?社會運動象徵人民自發性的進步意識和力量,但是,當今的青年想到社會運動大多是「美麗島」或「野百合」。對此,「保釣運動與台灣社會發展」做為新論述的重新建立意義重大。儘管,這兩場的嘗試對學員而言較為艱深,然而這些嘗試是重要的,因為在未來它將開啟新的論述,並有望讓更多青年重新認識保釣運動。

       參與研習營、堅持到最後的學員都認為收穫滿滿,學員之間的了解和認識也更深刻,也期待未來可以持續參與這樣的活動,並思考自己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保釣運動若要持續推動,不能只依賴特定群體努力,而是讓更多人民瞭解並投入,發揮能動性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