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戲喔! 差事劇團《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因疫延期

來看戲喔! 差事劇團《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因疫延期

編按:一代接著一代所推動的保釣運動,迄今已經超過半世紀,但仍然持續啟發著不同世代的投入者。在保釣先驅林孝信老師2015年回歸大自然後,作為孝信老師推動成人教育以及釣運夥伴之一的小段(段惠民),便偶爾會跟我們聊起、反思1970年代保釣之於當代社會的意涵,在保釣即將滿五十周年時,他也提出期盼能夠將保釣以舞台劇來呈現的規劃並付諸於行動。終於,今年五月十三、十四日,小段與差事劇團的夥伴們即將在清華大學將他們的精彩作品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搬上舞台。三月十九日,為了讓相對年輕的演員們對六十年後半至七十年代初的台港大學生的思考程度和精神面貌有所體會,小段帶著團員們來到釣魚台教育協會與美霞老師一敘。以下是其中幾位年輕夥伴在聚聊之後的反饋分享。

圖說:聚聊之後,差事劇團《在流淌的邊角裡瞧你的聲音:七零青春紀事》的製作人哲宇(後排中間者)、導演小段(後排右一)、演員們與美霞老師的合影。

通過美霞見聞保釣世代的晚霞 / 段惠民

老林(林孝信)即使癌末時在病床上仍念茲在茲的啟蒙與再啟蒙,與我們做戲是為了自我教育再政治化與再歷史化,有相同的目的但也有很不同的觀念感覺和方法過程。

要演出關於七十年代的青春記事就是圍繞著保釣一代的演變,我們劇組一行六人於3月19日去釣教協辦公室拜訪了陳美霞理事長,從下午一點半一直談到五點多還欲罷不能。

陳美霞說明後來老林走的這條路線是以台灣人民的覺醒為前提,從只爭朝夕的路線之辯演化成「為了將來的好日月」。

我的感想是:五十年前,保釣青年們從封閉禁錮的自由中國=台灣打開思考的牢籠,啟蒙到個人的前途與國家民族的前途是分不開的,主要認識的框架脈動都被兩岸歷史關係,特別是美國的利害趨向所制約著。距今再五十年後老保釣們都不在了,他們的理想和歷史定位可能被認為是正確的符合民族大義。

然而過去的抉擇和未來的正確如何牽引著現在的我們,朝人類正義事業去奮鬥榮辱與共。

小卓(卓淑惠)介紹了南方澳漁民的保釣記憶和討海的艱辛,飽含著關懷的情感,從中可聽出釣教協近幾年來努力將知識份子和漁民的保釣經驗結合落地,期待正在製作的「重返無人島」紀錄片的問世。

這二年多來的疫情影響顯示了原來的認識已不夠用,需要眾人撿柴共構新的營火,再燒亮能互相啟蒙的場域。

2022年與保釣運動相遇的香港人 / 馮世權

中學讀書時,我的歷史老師曾告訴我,歷史(History)可以理解為his-story,即是「他的故事」。當然現在我們亦明白,這個「他的故事」並非單指男性。最重要的是指歷史是由人與人之間的故事交織而成,他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指女性。來自香港的我,這次則有幸與陳美霞老師會面,從她的故事走進台灣保釣運動的歷史。而從人的故事進入歷史,比只是從宏觀數字及大事件去理解歷史,來得更有溫度。相信這也是釣魚台教育協會,一直積極推廣釣魚台及漁民歷史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群眾充權,以教育帶動社會改變。

釣魚台誰屬,本身好像是一個地緣政治的議題,但對參與保釣運動的人來說,卻是「數代人不斷的被啟蒙、不斷的投入與行動、所累積的成果、所展現的集體精神面貌。 」(陳美霞 2021)。而從美霞老師分享她如何啟蒙、覺醒、行動、承傳的過程,也讓我更具體感受他們那一代人,如何從釣魚台運動,建構個人與國家的身份認同。

跟美霞老師對談時,亦令我回想自己身份認同的故事,80年代出生於香港的我,對於國家以及中國人身份是模糊的,及至香港回歸前才在主流論述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這身份卻在回歸後被政治現實打碎,迷失過後,我再透過經歷不同的香港本土社會運動,慢慢建構香港人的身份。一邊聽一邊想,我更理解身份認同就是人如何連結政治、文化、歷史的過程。縱使我們活在龐大的政治及社會制度下,但是我們依然需要為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身份尋找他的定位。

我特別記得在會談尾段,我問美霞老師,在幾十年的保釣運動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難時刻令她想過要放棄。美霞老師想一想,很快便說出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難,然後她便堅定地指出,遇到困難時,她不會想放棄,反而應該會想是不是方法不對。因為遇到困難最直接是應該去想如何解決問題,因此想放棄是本末倒置的。這段對話對我來說是深刻的,也在提醒我抱有信念,為理想而付出的人,總是堅定的荊棘滿途中迎難而上。

謝謝美霞老師,受教了。

保釣精神 / 宋盈鴻

從1970年開始到現今的保衛釣魚台運動,那是一種精神價值,也讓我們後輩看見了這些前輩們為了釣魚台所付出的貢獻。

陳美霞理事長說明著他們如何從封閉的中國到每個人的思想轉變及保衛國家。

當時主要美國因應全球的利害關係而承認了中共是中國的唯一代表及把釣魚台給日本,這些則我們台灣一次又一次的遺憾。

而對於過去的選擇和現今的改變,保釣對於現在的我們正確的了解歷史意義。

也謝謝當天卓淑惠老師分享南方澳漁民們對於保釣的努力,以及讓我們更清楚了解日本是如何對待我們台灣漁民。

保釣是如此充滿激昂及不放棄的精神,我們是否也應該保持著保釣精神對待每件事情。

跨越歷史的革命精神 / 姜凱文

始於1970年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啟蒙了當時莘莘學子們並紛紛投入其中。陳美霞理事長和我們訴說著那段充滿理想與革命情懷歷史,身處於封閉又緊張的時代,青年們不畏艱險為包圍釣魚台主權而展開了一系列串連和運動。

這些行動不只是為了釣魚台主權,更是為了喚起中國人民對於國家意識與愛國的熱情。即使有著不同的想法和作風,也為了同樣理想而一同努力奮鬥的精神令我深感敬佩。陳美霞老師講述的這些歷史也讓我意識到,雖然在現代獲取資訊與傳播更為方便。但民眾依舊缺乏對於國家的共同意識,甚至鮮少人願意站出來發聲。這也是我們應該去思考和面對的課題。

也感謝卓淑惠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他們與南方澳漁民一同保衛釣魚台的故事,漁民對抗日本漁船的英勇表現,保釣者們不計代價的付出,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他們對國家與文化的熱情。

透過運動當地漁民的文化這種不曾被紀錄於課本的珍貴文化,也得以傳到像我這種都市小孩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