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新聞專區

˙見 老林

林孝信逝世相關新聞報導

新聞收集期間:2015.12.20-2016.04.24

目錄

林孝信逝世相關新聞報導… i

目錄… ii

12/20

       (風傳媒)「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科普先驅、保釣鬥士林孝信辭世 享壽71歲

       (公庫、蘋果、苦勞)紀念林孝信》支援台灣民主運動與進步運動的啟蒙者-林孝信先生仙逝 

       (苦勞、蘋果)雖死猶生的苦行鬥士——悼林孝信兄

       (三立)《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推動者林孝信辭世 享壽71歲

       (蘋果)海外保釣運動領導人林孝信病逝

       (中央社)保釣健將創辦科學月刊 林孝信過世

       (鳳凰資訊)台湾保钓人士林孝信逝世 曾为保钓放弃博士学位

       (自由)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 肝癌辭世享壽71歲

       (中時)保釣健將、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 肝癌辭世

       (中央社)林孝信過世 弟弟林聖芬憶哥哥直呼優秀

       (中央日報)台灣/保釣健將創辦科學月刊 林孝信過世

       (東網)台保釣鬥士林孝信辭世 終年71歲

12/21

       (公庫、蘋果)紀念林孝信》台灣左翼的艱難與堅持

       (自由)《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辭世 享壽71歲/提倡科普文化 「窮學生也買得起」

       (中時)《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辭世

       (聯合)科學生根的志業 交給下一代吧

       (華夏經緯網)敬悼保钓老将林孝信先生

       (聯合)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癌逝享年71

       (TheNewsLens)「讓窮學生也買得起!」《科學月刊》創辦人、科普先驅林孝信去世

       (今日大話)台南/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病逝於成大醫院

       (破土)台湾左翼运动前辈林孝信先生仙逝,曾为保钓放弃博士学位

12/22

       (蘋果)南方朔:林孝信是個時代人物!

       (台社)敬悼一位保釣與平民教育的鬥士

       (公庫)紀念林孝信》生命中的恩師,謝謝您教導什麼是真正的「學問」

       (犇報)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向林孝信以及保釣的一代敬禮

12/23

       (中時)人間詩選-十二月

12/27

       (明報、亞洲週刊)林孝信保釣人生燃燒自己 林孝信(1944-2015)

12/28

       (聯合)【文學紀念冊】敬悼孝信

       (觀察雜誌)殷勤走一回的老林|陳讚煌

12/30

       (新新聞、蘋果)【顧爾德專欄】林和尚沒走完的社會民主路

12/31

       (教育廣播電台)創《科學月刊》政院褒揚林孝信教授

1/4

       (科學月刊、蘋果)懷念創辦《科學月刊》的林孝信

       (觀察雜誌)劉江永教授悼林孝信文

1/6

       (聯合專欄)未竟的社會理想——向公民社會的先行者林孝信致敬

1/8

       (風傳媒)張冬凝觀點:熱血青年轉眼老,唯他不變─悼林孝信

       (公庫、蘋果、苦勞)【採訪通知】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教授告別式

1/9

       (風傳媒)「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 1月10日向林孝信說再見

1/10

       (中時)《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今告別式

       (蕃薯藤)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 《科學月刊》創辦人今告別式

       (蘋果)再見科學月刊老林 馬英九頒褒揚令

       (中時)「再‧見,老林」林孝信告別式 馬英九贈褒揚令

       (中央社、中廣)林孝信公祭 馬總統致祭頒發褒揚令

       (僑報網)告别林孝信 马英九颁褒扬令

       (聯合)悼念保釣鬥士林孝信 總統頒發褒揚令

       (聯合)科學月刊林孝信公祭 總統頒褒揚令

       (聯合)林孝信台南告別式 總統頒褒揚令

       (聯合、世界新聞網)科普先驅、保釣苦僧 林孝信,學界憶他像甘地

       (中評社)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 擇期釣魚台海域海葬

       (中時)擁抱理想 勤而行之的林孝信

       (自由)自由廣場》林孝信先生這條路

       (中央日報)新生報社論–林孝信和那個時代

1/11

       (聯合)告別林孝信 妻:你終於安心地睡

       (中時)再見老林 學界甘地 精神不朽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告別式 馬英九頒褒揚令

       (自由)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公祭 總統親頒褒揚令

       (聯合)王正方/走了一位心無罣礙的苦行僧

       (台灣清華大學)追悼那苦行僧般的背影-台灣科普啟蒙推手 清華通識中心林孝信老師

1/14

       (蘋果)追悼林孝信: 播種者、啟蒙者、鬥士

1/31

       (海峽評論)敬悼理想與實踐兼備的林孝信先生

3/4

       (苦勞、公庫)【座談】思‧想 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

3/12

       (苦勞)【會後稿】林孝信追思會

       (風傳媒)「保釣健將、科普先鋒」林孝信追思會宣布:「老林」骨灰將撒在釣魚台海域 

       (自由)思想老林追思會 延續林孝信志業

       (風傳媒)林孝信追思會》1%剝削99% 彭明輝批服貿:絕子絕孫的交易

       (風傳媒)劉鳴生專欄:左翼的重組?

3/13

       (中時)保釣健將林孝信 將長眠釣島海域

       (自由)追思林孝信 科普、民運扣連人生

       (風傳媒)林孝信追思會》林孝信妻子:老林留下改造與論述 希望社會沒有剝削

3/17

       (破土)道别保钓运动战将林孝信

3/22

       (端傳媒)林孝信,從保釣走向台灣民主化的不合時宜者

4/9

       (聯合)保釣健將林孝信骨灰 遺孀盼釣島海葬

       (中央社、聯合、中時)保釣胡卜凱憶昔日戰友 感動落淚

4/24

       (中時)老保釣精神不老


12/20

(風傳媒)「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科普先驅、保釣鬥士林孝信辭世 享壽71歲

http://www.storm.mg/article/76377

1

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世新大學)

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的《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創辦人林孝信因罹患肝癌,20日11時12分於台南成大醫院與世長辭,享壽71歲。林孝信不但對台灣的科學教育貢獻卓越、1970年代並曾在美國參與保釣運動。

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台灣大學物理學系畢業,致力於台灣民主及科普教育,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聯合在美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能將科學知識普及國人。發刊辭也表明,「期望藉由科學介紹而將科學精神帶到行政處事上,帶到日常生活思想上。」

創辦《科學月刊》林孝信:這條路永遠走不完

在當時資訊不發達的年代,這本台灣第一本「本土」科學雜誌,帶動有熱誠和理想的科學人參與,展現對社會的關懷,提出「保護紅樹林」概念、台灣籌劃人造衛星計劃等,使自主性思維在台灣扎根。

2012年林孝信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很多公共議題和科學有關,但百姓不知誰對誰錯,耗費太多力氣在爭議,這就是我們為何要建立科學社群,對公共議題提出科學知識和意見。」林孝信也強調:「這路是永遠走不完,我還有多目標沒做。」言語間流露出對於科學教育的堅持與熱忱。

積極投入保釣運動、捍衛民主的鬥士

然而,在創刊次年爆發釣魚台事件,掀起了繼五四運動以來,另一波知識分子的愛國運動。林孝信積極參與保釣,還為此放棄物理學博士學位,更因此上了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護照被沒收,長年無法返台。但即使身在海外,他仍積極支援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

直到1990年代中期,林孝信才得以回台定居,隨後便投入多項台灣的公共活動,特別是在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釣魚台教育宣傳等領域。他畢生艱苦卓絕,為保釣運動、教育工作奔波勞動,集結群眾力量,抗拒美日帝國主義霸權,捍衛國土,傳播科學知識,擴大人文思想教育。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前中研院副研究員黃武雄獲知林孝信病危,十分心疼,曾寄信給林妻轉達:「告訴他,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為他,人生變得不一樣。」


(公庫、蘋果、苦勞)紀念林孝信》支援台灣民主運動與進步運動的啟蒙者-林孝信先生仙逝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0969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20/757201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4241

2

圖片取自何宗動臉書

文/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主要領導人、社區大學以及人文通識教育關鍵推手林孝信先生於2015年12月20日11時12分,逝世於台南成大醫院,家人與多位摯友陪伴在側。

朋友們暱稱為「老林」的林孝信先生,1944年出生於宜蘭,早在半世紀前他還是大學生時就投入台灣的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老林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就聯合在美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能將科學知識普及國人。次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就成為海外保釣運動的主要動力網絡,掀起了繼五四運動以來,另一波知識份子的愛國運動。

老林參與保釣運動而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以後又在海外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而上了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在美期間,老林積極支援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得以回台定居,隨後他投入多項台灣的公共活動,特別是在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釣魚台教育宣傳等領域。他畢生艱苦卓絕,為保釣運動、教育工作奔波勞動,集結群眾力量,抗拒美日帝國主義霸權,捍衛國土,傳播科學知識,擴大人文思想教育,為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復興而奮鬥。

老林病危之際,海內外知交好友以及他所帶領過的年輕人都萬分關切;逝世之後,惋惜悲悼之聲不斷湧入,足見老林志業之傳播廣遠,深入人心。

老林的保釣老戰友陳讚煌教授以如下的詩句概括老林的一生:

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
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
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
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

是的,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火種傳承更爭先,這是老林的遺願,也是年輕朋友們承諾。

紀念林孝信系列文章

支援台灣民主運動與進步運動的啟蒙者(連結
生命中的恩師,謝謝您教導什麼是真正的「學問」(連結
台灣左翼的艱難與堅持(連結
其他媒體報導:用知識造福人群


(苦勞、蘋果)雖死猶生的苦行鬥士——悼林孝信兄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4251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21/758036/

杜繼平 《批判與再造》雜誌總編輯

上週日(12/13)上午,釣魚台研習營的助理陳崇真來電說:「林孝信老師的太太陳美霞老師突然從台南打電話要我南下,說林老師有事要交待,今天的讀書會無法參加了。」聞後,立覺老林的病情可能不妙,但仍心存他能再度轉危為安的冀望。不料,今天竟傳來他辭世的噩耗,悵然之情,久久難去。

初知老林其人,是在1980年代參與《夏潮論壇》及其後的系列刊物的編務時,曾聽陳映真、王曉波多次提起他的事蹟。大略是說:他在大學時期信佛,虔心苦修,同輩中人封以「和尚」的稱號:赴美留學後,有志普及台灣的科學知識,而聯繫自然科學界學人創辦《科學月刊》;1970年末,海外留學生興起保衛釣魚台運動,他積極投入,不惜放棄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成了保釣運動左翼的活躍份子,因而被國民黨政府視為危險人物,吊銷護照,列入不得返台的黑名單:但他不屈不撓,保釣運動沉寂後,又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營救政治犯,多方支持台灣島內反國民黨的民主運動,因他當時深受大陸文革的影響,崇奉毛澤東思想,與左統立場的《夏潮》團體自然關係最為密切。

1987年台灣解嚴後,陸續解除海外黑名單,大約在1988年末或1989年初,老林終得以返台探親。他初次返台之際,正值工黨分裂不久,夏潮系與羅美文為首的工會幹部籌組勞動黨前後,他很熱心地提出許多建言,對勞動黨多所期許,我與他謀面、訂交即在此時。1989年暑期,「台灣民主支援會」邀我與另一位勞動黨工會幹部赴美國紐約等地參觀訪問,最後蒙老林與美霞姐熱情款待,在他們芝加哥的家住了一星期左右,於是有了進一步深談的機會,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印象最深的是,他特別強調了1960年代中蘇共論戰時中共九評蘇共中央的系列文章的重要性。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說:「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係。」他大半生的立身行事正是奉此為圭臬,他很認真地告訴我,若不能身體力行自己的信念,就稱不上真正的左派。

解除黑名單後,老林原想早日舉家返台定居,但要直到1990年代中期,美霞姐的教職確定下來後,才得償夙願。返台定居後,老林先是著力於推動建立社區大學。迨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以向民間購買釣魚台所有權之名,片面聲稱將釣魚台國有化,再度激起台灣內外保衛釣魚台的高潮,老林遂於23日擔任「人人保釣大聯盟」召集人發起示威遊行,向日本在台協會遞交坑議書,隨後並成立了「釣魚台研習營」,每年在北、中、南、東分別舉辦認識釣魚台的歷史與現實情況的研習班,我也受邀擔任了幾次研習營的講員。他曾很感慨地對我說,台灣的一大問題便是許多人對美日帝國主義的認識不足。他辦「釣魚台研習營」的目的正是希望更多人通過研究釣魚台問題的來龍去脈,認識美日帝國主義的真面目,明白台灣在帝國主義支配下的現實處境,從而對台灣何去何從有更宏觀、深刻的了解。

今年老林發現罹患肝癌後,一度病危,轉至廣州的醫院緊急搶救,病體稍癒。九月初,忽接他來電說,希望我與他在清華大學合開一門通識課,講授二戰後東亞的歷史與形勢,聲音清亮,頗有元氣,顯示身體復原狀況不錯,很為他慶幸,故勸他靜心休養,別再南北奔波,他答以美霞姐亦是此意,但他擔心若請假過久,這門課可能被取消,未免可惜。不意,時隔不過一月,便病情惡化。我猜想他深知自己來日無多,總想趁還有一口氣在,多做點事,無法安心徹底休息,故而未能好好調養大病之後仍然虛弱的身體,終致不治,與諸葛亮一樣,做到了為生平志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愧為一個真正為理想奉獻終身的鬥士。

當年老林在美國芝加哥開「士林書店」,書店的書簽上印有「亦狂亦俠亦溫文」,此句取自清代大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的〈別黃蓉石比部玉階〉一詩,想是老林的自況,也確能貼切地道出老林的人格特質。他深具急公好義的俠情,有不屑世俗名利的狂氣,待人溫文有禮,雖有爭執也不出惡言。凡與老林相交者大約都能感受到他「亦狂亦俠亦溫文」的風格。

萬事萬物莫不有生成毀滅,有生必有死,本是自然的規律,重要的是在生死的過程之間是過得充實而有意義,還是渾渾噩噩,與草木同朽。可以肯定的是,老林大半生的奮鬥是充滿意義的,他的諸多努力也必功不唐捐,有人是雖生猶死,他則是雖死猶生,也許他個人對志業未竟仍有遺憾,但就身為朋友的我來說,他已不虛此生。1949年末,大陸著名詩人臧克家曾寫一首詩《有的人》紀念魯迅,詩中有云: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謹摘錄這數句詩悼念孝信兄,也望美霞姐節哀順變!

附:臧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於北京


(三立)《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推動者林孝信辭世 享壽71歲

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13431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參與者林孝信,今(20)日上午11點12分,在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享壽71歲,臨終前,妻子、長女和好友都在旁陪伴,遠在美國的小女兒也透過視訊與林孝信「告別」。

3

圖/翻攝自保釣運動文獻網站

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縣,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號召台灣留學生創辦《科學月刊》雜誌,希望普及科學知識。林孝信也關注台灣民主,1971年爆發釣魚台事件,創辦《科學月刊》的留學生成為海外保釣運動主要人物,也是五四運動後另一波知識分子愛國運動。

林孝信為參與保釣運動,放棄美博士候選人資格,又因在海外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而上黑名單,導致長年無法回台灣,直到1997年才返台,隨後,立刻投入多項台灣公共活動,包括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釣魚台教育宣傳等領域。


   (蘋果)海外保釣運動領導人林孝信病逝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20/757177/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的臉書粉絲專頁PO出林孝信病逝消息。翻攝畫面

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同時也是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主要領導人林孝信,今天上午病逝在台南成大醫院,享壽72歲;協助治喪的工作人員表示,林老師直到生命最後一刻,眼神仍充滿鬥志和精神,妻子和大女兒隨侍在側,在美國的小女兒則透過視訊陪伴,讓林老師安詳辭世。

協助治喪的工作人員陳慈立表示,林老師與成大教授妻子長期定居台南,林老師今年4月發現罹患肝癌末期,但他得知已是末期,並沒有沮喪,反而如他以往的人生態度般全力以赴,積極治療,甚至在治療期間更馬不停蹄出席全台保釣種子師資培訓等行程,「老師用他充滿鬥志的態度,讓晚輩非常感念和佩服」。

親友說,林孝信原都還在家休養,10月身體逐漸虛弱,11月開始住進成大醫院並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陳慈立說:「生病過程不是重點,老師的精神才是需要廣為流傳的」。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的臉書粉絲專頁也PO文緬懷林老師,提到林老師一生投入多項台灣公共活動,特別在科普教育、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釣魚台教育宣傳等領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年輕人持續傳承。(李恩慈/台南報導)


 (中央社)保釣健將創辦科學月刊 林孝信過世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2205019-1.aspx

(中央社台北20日電)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今天11時12分於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享壽71歲。

林孝信治喪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朋友們暱稱為「老林」的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縣,半世紀前還是大學生時就投入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聯合在美國各地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普及科學知識。

1971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成為海外保釣運動主要動力網絡,掀起繼五四運動後另一波知識分子愛國運動。林孝信參與保釣運動而放棄將到手的博士學位,以後又在海外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而上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在美期間,積極支援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等工作。

林孝信1990年代中期得以回台定居,隨後投入多項台灣公共活動,特別是在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釣魚台教育宣傳等領域。

科學月刊創辦於刊於1970年,一直保持「樸實無華」編輯風格,秉持「重視科學態度的培養,重科學知識也重過程」初衷,強調「知識性勝過消遣性」,較同類型雜誌取材多元,涉獵學門包括天文、數學、物理等百門學科,涵蓋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與行為科學等領域。1041220


(鳳凰資訊)台湾保钓人士林孝信逝世 曾为保钓放弃博士学位

http://news.ifeng.com/a/20151220/46757309_0.shtml

4

林孝信中新网图

原标题:台湾知名保钓人士林孝信逝世,曾为保钓放弃博士学位

据台湾媒体中时电子报报道,台湾《科学月刊》创办人、1970年代海外保钓运动参与者林孝信,12月20日上午11时12分于成大医院安详离世,妻子、长女与多位挚友陪伴在侧,享年71岁。

临终前,林孝信通过视频与远在美国的小女儿告别。

中时电子报披露,林孝信1944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大学时代就投入台湾的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林孝信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联合在美国各地的台湾留学生成立《科学月刊》,希望能将科学知识向民众普及。

1971年爆发钓鱼岛事件后海内外华人发起保钓运动。《科学月刊》建立的留学生网络成为海外保钓运动的主要推动网络。

林孝信因参与保钓运动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长年无法返台,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得以回台定居,此后常住台南。

近年来,林孝信继续参加保钓活动,并亲自担任人人保钓大联盟召集人。


(自由)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 肝癌辭世享壽71歲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545849

5

〔記者吳柏軒、湯佳玲/台北報導〕「老師,一路好走。」

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日前罹患肝癌,2個月前病情惡化轉進成大醫院,上週經家屬同意才由親友適當公布訊息,今天上午11點多,在林妻、大女兒陪伴、小女兒以視訊方式,安詳離開人世。

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日前罹患肝癌,今天上午11點多,在林妻、大女兒陪伴、小女兒以視訊方式,安詳離開人世。(資料照,記者叢昌瑾攝)

林孝信1944年生,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研究所攻讀,在1970年代,以「科學報國」、「讓科學在故鄉生根」為訴求,號朝台灣留學生創辦《科學月刊》雜誌,當年底則因在國外參與保釣運動,失去國籍滯美、放棄美博士候選人資格,直到1997年才返台。

林孝信關注台灣民主,因保釣滯美期間,創辦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也從自然科學轉向政治、經濟、歷史等社會科學,專長有通識教育、政治經濟學、科學史與哲學等。後返回台灣,更大力推廣通識教育,曾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各大學兼任、客座及特聘講師,蘊育英才無數。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前中研院副研究員黃武雄獲知林孝信病危,十分心疼,曾寄信給林妻轉達:「告訴他,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為他,人生變得不一樣。」時常想起當年在美國討論台灣民主運動海外支援會的時光,也回信支持科學月刊成立。

黃武雄也在回憶中搜尋那段記憶:「告訴他,我記得他在大三物理系時,剃個光頭在宿舍打坐的樣子。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個人間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這種修行者。」「人的努力擴散出去,留在別人心中的記憶,是永遠的,也是世間唯一珍貴的。」


(中時)保釣健將、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 肝癌辭世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220002981-260401

6

圖為「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資料照片 黃子明攝)

《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參與者林孝信,今天上午11時12分於成大醫院安詳離世,妻子、長女與多位摯友陪伴在側,享壽71歲,臨終前,他也透過視訊與遠在美國的小女兒「告別」。

畢生推動保釣、科普、社大及通識4大領域的林孝信,被朋友們暱稱為「老林」,1944年出生於宜蘭,半世紀前還是大學生的他,就投入台灣的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林孝信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聯合在美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能將科學知識普及國人。

1971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就成為海外保釣運動的主要動力網絡,掀起了繼五四運動以來,另一波知識份子的愛國運動。

林孝信參與保釣運動而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以後又在海外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而上了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在美期間,林孝信積極支援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得以回台定居台南。(中時)


(中央社)林孝信過世 弟弟林聖芬憶哥哥直呼優秀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2200316-1.aspx

7

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20日於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享壽71歲。(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魯鋼駿、楊思瑞新竹市20日電)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今天於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胞弟林聖芬回憶哥哥點滴,求學過程一直很優秀,非常敬佩。

林聖芬表示,哥哥念書時,正巧遇到華人科學家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吹起物理風潮,當時大學第一志願不像現在是醫學系,而是物理系,林孝信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後就考上台灣大學物理系。

林孝信在台大期間就創辦物理系刊物及刊載於新生報的中學生科學週刊,大學畢業後,就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研究所,聯合美國各地台灣留學生共同成立科學月刊。

不過,釣魚台事件發生後,林孝信大部分心力投入「保釣運動」,再連結起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出版「芝加哥釣魚台快訊」,遭列黑名單。

林聖芬說,林孝信攻讀博士期間,花很多心思投入保釣運動,加上被迫放棄學業,喪失繼續物理研究道路,如果釣魚台事件再晚兩年發生,林孝信或許已拿到博士學位,一切會變得不一樣。

解嚴後,林孝信終於回台定居,經美國多年經歷,認為台灣教育仍有進步空間,先在台灣各地推動「社區大學」,在各縣市、鄉鎮「遍地開花」,也將國外「通識教育」帶進台灣教育界。

協助治喪的工作人員陳慈立表示,林孝信與在成大任教的妻子定居台南已有一段時間,林孝信今年4月被發現罹患肝癌末期,積極接受治療。

陳慈立說,林孝信一生充滿鬥志,就算到最後一刻仍然如此,值得晚輩感念、敬佩。林孝信在妻子與女兒陪伴下安詳辭世,消息傳出後讓親友們都感到相當不捨。1041220


(中央日報)台灣/保釣健將創辦科學月刊 林孝信過世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3499277

曾參與保釣運動、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20日11時12分於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享壽71歲。

林孝信治喪委員會發布新聞稿表示,朋友們暱稱為「老林」的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縣,半世紀前還是大學生時就投入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聯合在美國各地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普及科學知識。

中央社台北20日報導,1971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成為海外保釣運動主要動力網絡,掀起繼五四運動後另一波知識分子愛國運動。林孝信參與保釣運動而放棄將到手的博士學位,以後又在海外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而上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在美期間,積極支援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等工作。

林孝信1990年代中期得以回台定居,隨後投入多項台灣公共活動,特別是在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釣魚台教育宣傳等領域。

科學月刊創辦於刊於1970年,一直保持「樸實無華」編輯風格,秉持「重視科學態度的培養,重科學知識也重過程」初衷,強調「知識性勝過消遣性」,較同類型雜誌取材多元,涉獵學門包括天文、數學、物理等百門學科,涵蓋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與行為科學等領域。(閻崇一編)


 (東網)台保釣鬥士林孝信辭世 終年71歲

http://hk.on.cc/tw/bkn/cnt/news/20151220/bkntw-20151220173103513-1220_04011_001.html

8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中午於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資料圖片)

【on.cc東網專訊】台灣保釣運動推動者、知名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今天中午11時12分於台南市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過世,妻子、長女與多名摯友陪伴在側,終年71歲。臨終前,他透過視訊與遠在美國的小女兒「告別」。

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縣,大學時代就投入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聯合在美國各地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普及科學知識。

1971年爆發釣魚島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成為海外保釣運動主要動力網絡,掀起繼五四運動後另一波知識分子愛國運動。林孝信參與保釣運動而放棄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以後又在海外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而上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在美期間,積極支援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等工作。

林孝信1990年代中期得以回台定居,隨後投入多項台灣公共活動,特別是在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衞生與釣魚島教育宣傳等領域。

《科學月刊》創辦於刊於1970年,一直保持「樸實無華」編輯風格,秉持「重視科學態度的培養,重科學知識也重過程」初衷,強調「知識性勝過消遣性」,較同類型雜誌取材多元,涉獵學門包括天文、數學、物理等百門學科,涵蓋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生命科學與行為科學等領域。

12/21


(公庫、蘋果)紀念林孝信》台灣左翼的艱難與堅持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1016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22/758101/

9

圖 / Beat Liu

文 / 黃德北(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

中午接到老林過世的消息,隨即南下與其他朋友協助美霞處理後事,深夜才回家。在高鐵來回的車上,想起過去與他的種種互動及合作事宜,思潮不斷起伏,情緒很難控制。

老林在台灣的保釣、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左翼/社會運動等領域的投入與貢獻,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從大學時代幫報紙編科學副刊,介紹科普知識;再到美國留學時組織全美各地的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隨後又以科學月刊的留學生網絡,動員支持保釣運動;為此喪失了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護照也被剝奪,成為一位在美國的非法居民;生活陷入困境的他卻持續投入各項反對台灣威權政府的運動,並在海外成立台灣民主支援會,組織援救當時被政府迫害的政治受難者陳明忠,以及募款支持台灣的黨外運動。

1990年代中期,老林得以返台後,開始積極投入台灣的各項進步運動。他與一些熱心的學者及社會人士積極參與社區大學的創建,許多地方的社區大學他都馬不停蹄、日以繼夜的參加他們的活動,並與各社區大學的年輕工作者共同學習、討論、規畫,日後社區大學能有如此豐碩的成果,老林是功不可沒的。可惜政黨輪替後,老林在社區大學主辦的一分刊物中,持續批判時政,惹惱了一些想討好綠營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強迫將社大的刊物停刊,並架空老林的位子,那時他一定是非常悲憤的。在台灣,左翼天生是會遭到右翼的藍綠兩黨敵視的。

我與老林是在1989年夏天相識的,那時他因父親過世(?)得以暫時獲准回台奔喪,一些自由派的學者邀請他出席一場由自立晚報主辦的紀念雷震研討會。會後休息時,他聽到我剛從北京獲釋回來,對於剛發生的天安門事件與大陸的現況,充滿了好奇,不斷與我討論。當時我還只是一個「有良知的自由主義者」(左翼朋友的形容),因此與他的對話雖然深入,有時卻也會格格不入。1990年代初蘇聯東歐解體後,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刺激我開始重新思考之前閱讀的左派書籍,思想開始向左轉,我與他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共同語言。那時有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沒弄清楚,常常與他討論,受益很多。1990年代中期老林返台定居以後,我們開始有更多的互動,很難忘記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與他常下災區串聯的經歷,以後我們與其他左翼朋友合編《左翼》這份刊物,希望能夠藉此集結台灣左翼力量,此一理念雖未達成,卻是我們一直期盼有一天能夠實現的目標。

過去這幾年老林把重心放在釣魚台教育工作上,他深感今天台灣許多民眾竟然對於國土淪喪與帝國主義的宰制無知無感的危機,因此希望從教育宣傳著手,能夠對人民的觀念啟蒙產生影響。我則關心台灣左翼/社運政治化與集結的問題,所以這幾年我們雖然成為同事,反而較少集體合作行動。

老林的生活是清苦與簡樸的,高鐵還未出現前,他總是搭乘深夜的平快車(這種車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奔波南北,參加各項工作會議與年輕人的讀書會。他總說搭這班車最划得來,因為價格最便宜,且晚上就夜宿在火車上,可以省下住宿費。他每天慢跑,對自己的體能頗為自豪,但我深知,這種苦修忙碌的生活早已將他的體力超支殆盡。

對於他的離去,除了不捨外,還有一份不甘心,他這一生的努力都是在為改造當前的社會及建立一個人類更美好的社會奮鬥,但這個理想還未實現他就離開了。紀念他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學習他契而不捨的精神,繼續與這個不合理的體制對抗。

紀念林孝信系列文章

支援台灣民主運動與進步運動的啟蒙者(連結
生命中的恩師,謝謝您教導什麼是真正的「學問」(連結
台灣左翼的艱難與堅持(連結
其他媒體報導:用知識造福人群


(自由)《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辭世 享壽71歲/提倡科普文化 「窮學生也買得起」

10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42243

〔記者吳柏軒、湯佳玲/台北報導〕《科學月刊》啟迪無數學子,創辦人林孝信昨日因肝癌辭世,享壽七十一歲。林孝信樂觀積極,除提倡台灣科普文化,亦投入保釣運動、通識教育、公共衛生等領域,實現「理想、奉獻、啟蒙」的人生哲理。

林孝信創辦科學月刊,昨天驚傳辭世。(資料照,記者湯佳玲攝)

「他一生具有捨我其誰的精神。一切有意義的、需要有人去做的事,他就要做!」和林孝信是台大物理系同學的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回憶,大學時代,林孝信便發起《中學生科學周刊》,長達一年多。赴美留學時,基於「科學報國」理念,號召留學生創辦《科學月刊》,更決心用低價讓「窮學生也買得起」,發行至今已四十五年,創下台灣科普教育典範。

留美投入保釣 被列黑名單

一九七○年代,美國欲將釣魚台交給日本,林孝信在美國奔波投入保釣,卻因此遭列黑名單,失去國籍與學籍,放棄美國博士候選資格,更被迫滯美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回台。

林孝信歸國後,持續投入各種社會活動,致力推廣通識教育,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但因未取得博士學位無法擔任專任教授,在各大學兼任講師,近年獲世新大學聘為客座教授,作育英才無數。他亦曾與妻子陳美霞創辦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推動公衛發展,為台奉獻。

長庚大學退休教授周成功表示,大四接觸《科學月刊》,決定走向科學之路,他描述林孝信:「在臉上永遠看不到灰心或失敗,永遠非常樂觀,碰到挫折也正面對待!」認為林孝信的熱心非常少見,其「不計成敗」的態度,接近胡適言論「社會不朽論」;只要有理想並點滴去做,不用在意一時得失,這些事在社會上定會留下不朽痕跡。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日前獲知林孝信病危,曾寄信給林妻轉達:「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為他,人生變得不一樣。」並在回憶中搜尋:「我記得他在大三物理系時,剃個光頭在宿舍打坐的樣子。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個人間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這種修行者。」

林孝信罹患肝癌後,今年初開刀治療,開完刀竟又返校上課,讓代班上課的劉源俊十分吃驚,直言:「他的理想主義,感動眾人!台灣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不及他!」希望社會記得,林孝信是為台灣社會奉獻、奮鬥,且不求名利的人。

林孝信十月初病情惡化,十二月初入院、狀況急轉直下,昨日上午在妻子、大女兒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壽七十一歲。


(中時)《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辭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1000334-260106

11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20日因肝癌病逝,享壽71歲。(本報資料照片)

《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參與者林孝信,20日上午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壽71歲。臨終前已經無法言語的他,由妻子在他耳邊輕喚「放心!」長女與多名摯友陪伴在側,還透過視訊與遠在美國進行博士資格考的小女兒「道別」,無聲勝有聲。

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妻子陳美霞在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任教,長年定居台南。今年4月,林孝信發現罹患肝癌末期,但他並未沮喪,而是積極治療,期間仍出席全台保釣種子師資培訓,讓晚輩感佩不已。

原本在家低調養病的林孝信,2個多月前身體變得虛弱,上月住進成大醫院,進行標靶治療,由於認為生病是自己的事,不想讓外界知悉;直到近1周來,自知來日不多,上周經家屬同意釋出消息,短短3、5天,逾百人湧入病房探訪。

返台力推社區大學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會祕書長陳慈立說,最後這幾天林孝信已經無法言語,正在美國進行博士資格考的小女兒,原本想趕回台灣探望父親最後一面,但父親堅持她以課業為重,臨終前父女透過視訊「道別」,父女看似很遠,實則近在身邊,話別的那瞬間,讓人動容。

林孝信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畢生推動保釣、科普、社大及通識等4大領域,返台後更是全力推動社區大學,他一直是朋友口中暱稱的「老林」。

半世紀前仍是大學生的林孝信,就投入台灣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曾聯合在美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能將科學知識普及國人。

火種傳承 老林遺願

1971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曾成為海外保釣運動的主要動力網絡,掀起了繼五四運動以來另一波知識分子的愛國運動。林孝信也因參與保釣運動,失去國籍滯美,最後還放棄美國的博士候選人資格。

在美期間,林孝信仍積極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創辦「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投入搶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關注的層面從科學跨到政治、經濟等,也因此成為黑名單,直到1997年才如願返台。

林孝信保釣老戰友陳讚煌教授昨天以「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概括他的一生,強調「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這是老林的遺願,也是年輕朋友們的承諾。」(中國時報)


(聯合)科學生根的志業 交給下一代吧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390884

2015-12-21 01:40 聯合報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台北市)

科學月刊(科月)創辦人林孝信昨天辭世,這位全身洋溢熱血的學者,在負面新聞報導較多的現今台灣社會遠離我們,更令人無限感傷!

科月開會人數眾多時,一定有他坐鎮。他沒有任何大官的權力,也沒有世俗的高層職位與財富,但他那摩頂放踵的精神,只要他電洽任何人,必二話不說,打從心底勇於肩負重任。孝信兄具有任何一位成功領導人必備的感召力。

雖自許是科學人,但孝信兄時時自修許多人文社會科學,自教育理論到社會改革、歷史變遷、經濟政治制度,他善於組織知識社群與人才,周末也馬不停蹄辦高等教育的讀書會或科學演講,隨時鞭策自己及周圍朋友增廣識見。由於他的博學、熱誠很能感染他人,曾推薦他給台大教通識,惜台灣的教授聘任太重學位與著作,往往忘了大學最重要的使命,在啟迪民智與導引年輕一代誠願付出而對社會更有貢獻。

科月人在孝信兄背後尊稱他「林大聖人」。沒有孝信兄,慘澹經營的科月不可能延續至今四十五年,另又拓展了「科技報導」,針對社會關切議題,以科學態度分析來龍去脈,並指引未來科技政策的改進方向。

二○○三年SARS流行後,孝信兄參與一場省思論壇,中間休息時,他百思不解問我:「為何如此重創台灣的流行,竟有官員在台上抱怨『丟官』?」他有科學的態度,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民胞物與襟懷、高度的社會使命感與起而行的實踐力。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在衛生首長不支援下,他與夫人赤手空拳栽培台灣北、中、南社區公共衛生的種子師資與偏遠地區的衛生教育工作,深入基層,解決疑難。

近年中國大陸重視科學普及生根與素質教育,均受孝信兄的「通識在線」等刊物的耕耘影響。

美國高等教育的泰斗克拉克.柯爾曾指出教育的最重要評鑑是「社會回饋」。常見許多學者習於搶資源而成就個人,但孝信兄是沒資源仍努力實踐理想。台大物理系,因孕育孝信兄的理想性格,讓台灣社會多了無數默默耕耘的種子,又豐富了無數人的人生。

孝信兄,請安息吧!年輕一代必將承先啟後,傳播您科學生根的志業。


   (華夏經緯網)敬悼保钓老将林孝信先生

http://www.huaxia.com/thpl/tdyh/wzf/2015/12/4665569.html

林孝信先生,朋友都叫他老林,包括他的学生都以老林老师来称呼他。老林于12月20日,因肝癌在台南成大医院病逝,得年七十一。

老林一生热爱台湾,他像位苦行僧,任劳任怨的为台湾、台湾人民奉献了一生。毕业于台北建国中学、台湾大学物理系,然后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候的美国台湾留学生,无不兢兢业业的为自己的学位、毕业后的工作、在美国的居留权等,全力以赴的拼搏。老林却与众不同,他一面做着艰深的现代物理研究,却总是在挂念着如何提升台湾下一代的科学教育。

老林有感于当时台湾的中学生科学观念落后,就与同学们发起创办刊物,推动科普教育。他们曾于一九六五年与新生报合作,推出第一期「中学生科学周刊」,创刊号上写着:“部份中学生不了解科学的真相,因为在升学主义与一道道的难题下,所谓的科学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林孝信在美芝加哥大学的期间,花了许多时间,一一联络各参与者,由他集合稿件送回台湾印刷,一九七○年正式创刊。科学月刊后来由其他人接手,发行至今已有四十六年,成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科普刊物。

台大化学系教授、曾任科学月刊召集人的牟中原回忆,当时台湾留学生分布美国各地,联系不如现在方便,林孝信东奔西跑,感动了许多人,纷纷加入科普推动行列。我那时在美国费城的宾州大学读研究所,老林从芝加哥过来与我做彻夜长谈,希望我加入他们《科学月刊》的行列。然而我远远及不上老林,没有他的奉献精神,只想自己早早毕业找个好工作,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管台湾中学生的科学教育呢?便婉言拒绝了老林。

发行了四十六年的《科学月刊》,对台湾的科学教育发挥了什么影响力?答案绝对是肯定的。《科学月刊》深入浅出,趣味性浓,它的水平一直很高。四十周年刊庆那一年,老林在台湾各地大规模举办了三百多场科学演讲会,邀请到数百位知名的、各自在他们专业领域中甚有成就的科学家做专题演讲。他们接到通知后,都是不需报酬的自动前来共襄盛举。因为这些科学家们都热爱《科学月刊》,他们有的曾一度参与过月刊的工作,更多的是他们在中学时代经常看这份杂志,学到珍贵的科学知识。这份杂志,无疑的是台湾过去四十年来科学教育的基石之一。

老林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积极投入“保钓运动”,他是芝加哥一带大学院校的“保钓运动行动委员会”骨干活跃份子。由于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保土学生运动,对懦弱的台湾国民政府批评很强烈,林孝信和许多其他保钓活跃份子,一律都上了台湾当局的黑名单。

国民政府对老林的迫害手段尤其狠毒;当老林的台湾“护照”到期时,他们不发新的给他。老林没有证件了,因而丧失了学生身份,无法继续他的学业,连在美国居留也成了问题。他又列名在台湾情治单的黑名单上,回台湾很危险也遭到拒绝。老林打了多次官司才获准居留美国。

之后的留美期间,老林致力于推动台湾的民主运动,成立台湾民主运动支持会,曾拯救政治犯陈明忠等。直到1990年代中期,台湾的政策有所改变,他方才得以回台定居。回台湾后,他积极投入多项台湾的公共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普及、小区大学、通识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都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近几年“保钓运动”在台湾又夯了起来,主要是因为有人倡言钓鱼岛列屿是日本的领土。老林当然不以为然,他说:“李登辉又再发表出卖钓鱼岛、甚至出卖整个台湾的谬论。台湾是非不分,民粹横行,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阶段。钓鱼岛教育在台湾大有可为。这项计划三年多来,已渐有小成。其中以中学社会科老师与大学通识教育老师为主要对象的‘认识钓鱼岛演习营’,累计已有一千多人次报名参加。我们要长期的从基础做起,不求速成。”

不知道休息的老林这几年都在忙这件事,直到他的最后一天。林孝信的名言:“知识是用来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让人望而生畏,让人用来压迫人的。”(王正方 电影导演 资深政论家)


   (聯合)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癌逝享年71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90784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董俞佳/連線報導

12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林孝信,昨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七十一歲。 本報資料照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林孝信,昨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七十一歲。

親友表示,林孝信四月發現罹患肝癌末期,仍積極治療,但放心不下手邊工作,治療期間,還出席全台保釣種子的師資培訓等活動,一直到十月情況轉壞,十一月住進成大醫院。

昨天去世時,他的妻子與大女兒都在病塌前陪伴,而在美國的小女兒也透過網路視訊送別,讓他安詳離世。

林孝信一九七○年創立「科學月刊」,之後在美因參與保釣運動被列為黑名單,護照被沒收,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國籍的人,一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得以返台,仍致力科普教育,不改其志。

返台後,與友人推動社區大學。林孝信曾在訪談中說,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林孝信堅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林孝信出生宜蘭,晚年與妻子陳美霞定居台南。他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就學期間有感於台灣的中學生科學觀念落後,與同學發起創辦刊物,推動科普教育。

他們一九六五年與新生報合作,推出第一期「中學生科學週刊」,創刊號寫著「部分的中學生不瞭解科學的真相,因為在升學主義與一道道的難題下,所謂科學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之後林孝信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碩、博士,發行科普期刊的念頭仍未打消。他花了許多時間,一一聯絡各參與者,由他集稿再送回台灣印刷,總算在一九七○年「科學月刊」正式創刊。

科學月刊後來由其他人接手,發行至今已有四十四年,成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科普刊物。

台大化學系教授、曾任科學月刊召集人的牟中原說,當時台灣留學生分布美國各地,當時聯繫不如現在方便,林孝信東奔西跑,感動許多人,加入科普推動行列。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表示,林孝信具備「唐吉軻德」不怕失敗的精神,即使資源不多,仍堅持到底;李家維說,「科學月刊」不只是許多學生重要的精神食糧,也鼓舞了許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是台灣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石。


   (TheNewsLens)「讓窮學生也買得起!」《科學月刊》創辦人、科普先驅林孝信去世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60918/

Zou Chi 現任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編輯 深深地思考,輕輕地寫。

13

Photo Credit: 公視新聞截圖

你為什麼需要這則新聞

林孝信是台灣科學教育的基石,他相信藉著知識傳播能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的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創辦人林孝信,昨(20日)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七十一歲。林孝信不但對台灣的科學教育貢獻卓越,1970年代也曾參與保釣運動,並熱心投入台灣的社區大學、通識教育與公共衛生等領域。

中央社報導,林孝信的弟弟林聖芬表示,哥哥念書時,正巧遇到華人科學家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吹起物理風潮,當時大學第一志願不像現在是醫學系,而是物理系,林孝信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後就考上台灣大學物理系。

林孝信在台大就學期間,有感於台灣的中學生科學觀念落後,與同學創辦物理系刊物,更於1965年與新生報合作,推出第一期「中學生科學週刊」,創刊號寫著「部分的中學生不瞭解科學的真相,因為在升學主義與一道道的難題下,所謂科學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林孝信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研究所,花了許多時間一一聯絡有意參與台灣科普教育的留學生,他的執著感動許多人,總算在1970年與海外學生共同成立《科學月刊》,更決心用低價讓「窮學生也買得起」,創下台灣科普教育典範。

不過,釣魚台事件發生後,林孝信大部分心力投入保釣運動,再連結起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出版《芝加哥釣魚台快訊》,遭台灣政府列黑名單,失去國籍與學籍,更被迫放棄美國博士候選資格。在不能返台的日子裡,林孝信仍致力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拯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並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

自由報導,科學月刊後來由其他人接手,而解嚴後終於能返台的林孝信認為台灣教育仍有進步空間,先在台灣各地推動社區大學,也將國外通識教育帶進台灣教育界,亦曾與妻子陳美霞創辦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推動公衛發展。但林孝信因未取得博士學位無法擔任專任教授,在各大學兼任講師,近年獲世新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聯合報導,林孝信曾在訪談中說,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他堅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

風傳媒報導,2012年林孝信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很多公共議題和科學有關,但百姓不知誰對誰錯,耗費太多力氣在爭議,這就是我們為何要建立科學社群,對公共議題提出科學知識和意見。」林孝信也強調:「這路是永遠走不完,我還有多目標沒做。」言語間流露出對於科學教育的堅持與熱忱。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李家維表示,林孝信具備「唐吉軻德」不怕失敗的精神,即使資源不多,仍堅持到底;李家維說,《科學月刊》不只是許多學生重要的精神食糧,也鼓舞了許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是台灣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石。

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日前獲知林孝信病危,曾寄信給林妻轉達:「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為他,人生變得不一樣。」並在回憶中搜尋:「我記得他在大三物理系時,剃個光頭在宿舍打坐的樣子。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個人間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這種修行者。」

蘋果報導,而林孝信的「保釣老戰友」、台灣海洋大學退休教授陳讚煌則寫了一首詩,概括「老林」的一生:

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
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
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
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

親友表示,林孝信今年初獲知罹患肝癌,開刀治療後竟因掛心學校又返校上課。十月初他的病情惡化,十二月初入院、狀況急轉直下,昨日上午在妻子、大女兒陪伴下,安詳辭世,享壽七十一歲。


   (今日大話)台南/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病逝於成大醫院

http://times-bignews.com/content.php?t=34720

【今日大話新聞/臺南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科學月刊》創辦人,現任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林孝信,昨(20)日因肝癌病逝於臺南成大醫院,享壽71歲。

8

▲臺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圖片來源:網路翻攝)

林孝信1944年生於宜蘭縣、臺北建國高中畢業後考上臺大物理系,在臺大期間創辦物理系刊物;另外有感於臺灣中學生科學觀念落後,所以和同學一同與新生報合作,推出第一期「中學生科學週刊」。創刊號寫著「部分的中學生不瞭解科學的真相,因為在升學主義與一道道的難題下,所謂科學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大學畢業後,林孝信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研究所,1970年1月1日,林孝信以「科學報國」、「讓科學在故鄉生根」為訴求,召集一群臺灣留學生合辦《科學月刊》,創刊的宗旨是「普及科學、介紹新知、啟發民智、培養科學態度」。《科學月刊》後來由其他人接手,發行至今已有四十四年,成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科普刊物。臺大化學系教授、曾任科學月刊召集人的牟中原表示,當時留學生分布美國各地,聯繫十分困難,但是林孝信東奔西跑,感動許多人,加入科普推動行列。《科學月刊》不只是許多學生的精神食糧,也鼓舞了許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是臺灣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石。

1970年底,林孝信參與保釣運動,再連結起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出版「芝加哥釣魚台快訊」,因為拒絕中華民國政府要求「保釣減溫」,名列黑名單,護照被沒收、失去中華民國國籍,被迫放棄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候選人資格,在美國居留至1984年。但即使身在海外,他仍積極支援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

1997年,林孝信重回台灣,致力於推廣通識教育。在臺灣各地推動「社區大學」,保釣運動後,林孝信從自然科學轉入政治、經濟、歷史學等社會科學領域,而林孝信回臺時攜帶了大量保釣運動相關文件,已全數捐贈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林孝信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林孝信4月發現罹患肝癌末期,一邊積極治療、一邊仍然持續進行手邊工作,還出席全臺保釣種子的師資培訓等活動,直到10月情況轉壞,11月住進成大醫院。林孝信的一生都堅信著「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為了讓民眾了解與自身相關的公共議題其實都有隱含著科普知識,林孝信希望人民能夠做自己的主人、與科學知識相伴而不是無意義的追逐,《科學月刊》之父,他的精神將會永遠存在臺灣科學基石之中。


   (破土)台湾左翼运动前辈林孝信先生仙逝,曾为保钓放弃博士学位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2399823/

支援台湾民主运动与进步运动的启蒙者-林孝信先生仙逝

《科学月刊》创办人、1970年代海外保钓运动主要领导人、社区大学以及人文通识教育关键推手林孝信先生于2015年12月20日11时12分,逝世于台南成大医院,家人与多位挚友陪伴在侧。

朋友们暱称为“老林”的林孝信先生,1944年出生于宜兰,早在半世纪前他还是大学生时就投入台湾的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老林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就联合在美国各地的台湾留学生成立科学月刊,希望能将科学知识普及国人。

次年爆发钓鱼台事件,科学月刊建立的留学生网络就成为海外保钓运动的主要动力网络,掀起了继五四运动以来,另一波知识份子的爱国运动。老林参与保钓运动而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以后又在海外参与推动台湾民主运动而上了黑名单,长年无法返台。在美期间,老林积极支援台湾民主运动,成立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拯救政治犯陈明忠等工作。

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得以回台定居,随后他投入多项台湾的公共活动,特别是在科普、社区大学、通识教育、公共卫生与钓鱼台教育宣传等领域。他毕生艰苦卓绝,为保钓运动、教育工作奔波劳动,集结群众力量,抗拒美日帝国主义霸权,捍卫国土,传播科学知识,扩大人文思想教育,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而奋斗。

老林病危之际,海内外知交好友以及他所带领过的年轻人都万分关切;逝世之后,惋惜悲悼之声不断涌入,足见老林志业之传播广远,深入人心。老林的保钓老战友陈赞煌教授以如下的诗句概括老林的一生:科月保钓民主支援通识教育五十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电邮网联志士间;江河滚滚征途漫漫东海江山犹强占,风起云涌英雄老去火种传承更争先。

是的,风起云涌,英雄老去,火种传承更争先。火种传承更争先,这是老林的遗愿,也是年轻朋友们承诺。

【以上图文为林孝信老师亲友发出的新闻稿】

林孝信谈70年代台湾保钓运动:

“我是台湾本省人。记得当时除了胡卜凯之外,还有2到3个人找过我,想利用《科学月刊》的联络网当保钓的联络工具。我觉得保钓不应拒绝,但《科学月刊》似乎不应该涉及政治,我拿不准,就给二十几个主要联络人打电话征询意见,结果除了一人有保留之外,其余全部赞同。于是我把1970年12月的《〈科学月刊〉工作通报》变成了《钓鱼台事件专号》,寄给了300多个《科学月刊》联络员,他们分布在美国50多个大学,通过他们能联系到上千名台湾留学生。后来《钓鱼台事件专号》又连续出了两期,反响热烈,台湾留美学生们很快就在很多学校成立了保钓分会,酝酿在美国举行保钓大游行。我印象中,各个保钓分会的领导人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科学月刊》的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学理工科的,只有伯克利大学例外,他们的主要领导人刘大任、郭松棻和傅运筹都是念文科的。

“第一次游行未达到目的,于是大家就计划在1971年4月10日举行第二次游行。那天美国西海岸的三藩市、洛杉矶和西雅图各自有游行,但整个东部的人都聚集到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游行,我估计人数至少有2500人,也有人说有4000人之多。大家最先游行到美国国会,递交了一封抗议信,但美国人的回答还是老一套,说钓鱼台是琉球的一部分,按照协议将还给日本。有些女学生听到这个回答都哭了,我们受到的教育让我们一直认为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主持正义的国家,没想到美国背叛了我们的信任。但我们很快又意识到美国毕竟是第三方,于是就又去了台湾(地区)“使馆”,以为会听到一些鼓励的话。结果我们游行到门口,一遍一遍地喊:“周书凯出来!周书凯出来!”但他却始终没有出来见学生。这是大家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台湾政府根本不想保钓,非常失望。

“4月10日的大游行之后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今后应该如何保钓。此后不久,我记得大概是7月9日下午18点钟的黄金时间,美国所有电视台和广播全部插播新闻,尼克松宣布即将访华。我们突然意识到,还有一个中国政府在那边,好像蛮强大的,就连美国总统都要去拜访,说不定中国政府会保钓,于是便掀起了一股“重新认识中国”的风潮。那时大陆正处于“文革”时期,虽然“文革”本身很可能有问题,但起码从对外宣传来看,“文革”很有理想主义色彩,对保钓人士有很强的号召力,于是很多人变成了左派。

“海外的保钓运动正式左转后,国民党一看情势不好,便转了方向,开始用怀柔的办法,希望有影响的人物站出来替他们讲话。有人找到了我,让我出来替国民党说几句好话,被我拒绝,于是国民党就将我列入黑名单,吊销了我的护照。没了护照我就成了非法居留,学也不能上工也不能打,就这样我被逼上梁山,只好继续保钓,变成了海外极少数的职业革命家(笑)。直到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我才开始重新申请护照,申请了3次才获批准。1988年10月,我终于回到了阔别21年的台湾。

(海峡导报驻台记者 林靖东 文)在台湾新闻界,“中视”董事长林圣芬被称“圣老”,是人人敬重的老前辈。但鲜有人知道,他的哥哥林孝信,是1971年美国保钓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41年来,林孝信曾背井离乡,一度因为台湾当局的政治迫害而沦为“黑人”,在美艰辛度日,其间甚至不敢与家人联系,成为流落在外的“孤儿”。

命运的转变,始于钓鱼岛

从一个正版“乖乖牌”留学生,变成一个走上街头的愤怒青年,是林孝信人生的转折点。1967年,林孝信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留学,一年后他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获得全额奖学金,很快过上了“有钱有闲”的好日子。随后,他创办了一本《科学月刊》,用这本杂志传播科学进步思想,建立北美台湾留学生人脉网络。

1970年初,美日酝酿把钓鱼岛交给日本管理,一些长期在钓鱼岛捕鱼的台湾渔民开始被日舰驱赶,钓鱼岛事件白热化。消息传到美国,留学生集结起来,他们找到林孝信,请他用《科学月刊》帮助集结游行队伍。1970年12月的《科学月刊工作通报》变成了《钓鱼台事件专号》,寄给了300多个《科学月刊》联络员,他们分布在美国50多所大学,通过他们能联系到上千名台湾在美留学生。

后来《钓鱼台事件专号》又连续出了两期,反响热烈,台湾留美学生们很快在很多学校成立了保钓分会,酝酿在全美举行保钓大游行。在林孝信的印象中,各个保钓分会的负责人有一半以上都是《科学月刊》的人。

林孝信这个书生,被历史牵引着,走上了保钓之路。

遭受政治迫害,有家不能回

为了保钓,林孝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71年底,台湾当局要求“保钓减温”,这些保钓领袖都上了“黑名单”。游行过后大约一周,林孝信突然接到同学的警告电话:“不要回家。”原来,范强住的地方,有美国的情治人员去调查。

当时,范强和另外三个台湾留美学生同住在一间公寓。那天其中一位胡姓同学回家,看到有陌生人对着信箱东张西望,那人还问胡同学:“这里住着詹姆·扬吗?”“我们这里只有琼·杨。”于是,陌生人拿出一张纸,把上面“詹姆·扬”的名字划掉,写上“琼·杨”。纸上的抬头,竟然是“搜查令”。

便衣于是进入房间搜查:第一个留学生喜欢摄影,暗房里有用于显影的白色粉末,被怀疑是毒品;范强有胃病,房里有从台湾带来的胃药,那些粉末也被怀疑是毒品;第三个留学生吸烟,也被当成抽毒品烟。于是三个人被抓进拘留所讯问。当晚,他们打电话通知其他保钓人员,大家都很紧张,于是互相邀约去纽约避难。

最后,两名同学被保释出来。范强因为台湾生产的胃药大麻成分超标,当场被起诉。之后,同学们一边请律师辩护,一边写信给台湾药厂请求开具证明,范强才被无罪释放。

而当年暑假,林孝信去申请“护照”延期时,被台当局没收了“护照”,成了一个有家不能回的“黑人”。他没有办法打工,也没有收入,只能靠微薄的演讲费和朋友的接济过日子。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80年,美国民政局才找到他。1984年,林孝信拿到美国绿卡,这才结束了流浪生涯。

林孝信自嘲:“总算没饿死。我是被逼上梁山,不得不成为一个‘专业保钓人士’!”

导报记者:这么多年,您有想过如果当初没有参加保钓,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平平安安,谋一份好工作,享受富足的生活吗?

林孝信:我也曾经这样想过,但是保钓找到了我。那时你作为一个有一点良心的知识分子,就没有办法独善其身。在这过程中我对人生了解很多,得到很大的收获。

导报记者:在美国当“黑人”期间,有想过放弃吗?

林孝信:人们告诉我,当时美国有150万个“黑人”,但像我这样的不超过1000人。而美国也存心收留这些非法劳工,利用、压迫这些弱势阶层,作为他们社会的廉价劳动力。经历过这个阶段,我才看清了美国的虚伪,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都是假的、做出来的。所以,我一直坚定地反对美帝国主义。

来源:http://groundbreaking.cn/potu/article_add.php?channelid=1&cid=3

12/22


   (蘋果)南方朔:林孝信是個時代人物!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22/757983/

14

保釣名將林孝信(圖左)辭世。

1970年代是台灣的狂飆年代,由於台灣的美國留學生發起了保釣運動,最後各種運動一波波接踵而來,鈞運之後是統運,接著是親國民黨的這一派出現「革新保台運動」,這兩波運動又逼出了台灣意識這一派的獨立運動,近代台灣的統和獨以及保台三條路線的基本格局因此而形成。這些運動反饋回到了台灣本地,也強化了台灣的民主運動,一直走到了今天!

而在這個狂飆年代裡,林孝信毫無疑問的,乃是個標竿型人物。他是台大物理系畢業生,而後赴美進了芝加哥大學,在保鈞期間他就是個主要戰將,但在釣運轉化為統運的階段,他卻和統運保持了距離,將他的關心和熱情,放到了台灣的兒童教育、科學教育上。他在美國發起募款,在台灣創辦了「兒童月刊」和「科學月刊」兩份雜誌,「兒童月刊」後來停刊,但「科學月刊」則持續至今。

他除了關心兒童教育和科學教育外,也關心台灣的民主運動。在台灣民主運動快速發展的80年代,他在芝加哥就辦了好幾次夏令營,討論台灣的民主運動課題。後來台灣民主化,他的黑名單解禁,他於1997年返台,而後將近卄年,他獻身各種社運民運和教運,他是個終身都未停歇的運動者,一直走到了他的生命盡頭,他的朋友們稱他為「和尚」與「若行僧」,就是在說他的風格。他畢生勇於公益,不為自己圖謀,他是現代台灣絕無僅有的行動家!

保釣那一代的美國留學生,我幾乎可說無人不識,有的學問極佳,有的則官運亨通,事業有成,但林孝信卻一無所有,他無錢無勢,原本可以信手而得的博士學位,也因為獻身運動而捨棄,一個人可以無私無我到這樣的程度,乃是我生平僅見。我和他締交四十餘年,一直對他保有最高的敬意,就是我敬重他的人格特質。

兩個狂飆年代,一定風雲際會,各種人才輩出。1970年代的台灣,社會力開始蓄勢待發,旅美留學生的保釣運動就是開了第一槍,而後即槍聲不斷,最後落實為台灣本土社會的民主化和改革化,最終是台灣的主體性因此而形成,欠缺了台灣主體意識的,必將被淘汰。在開了第一槍的保釣人物中,林孝信是個始終未嘗與時代脫節的英雄人物。他關心台灣社會,願意為了台灣的教育、科學、社會的合理化改革作出無私的奉獻。這種傻瓜型的人物,到底是真的傻瓜呢?或是大愚若智?在林孝信逝世的此刻,我以這篇短文向他致上最高的敬禮!


   (台社)敬悼一位保釣與平民教育的鬥士

http://www.taishe.com.tw/%E5%AD%9D%E4%BF%A1%E8%80%81%E5%B8%AB%E8%A8%98%E5%BF%B5%E6%96%87.html

鄭鴻生·2015年12月22日

林孝信一生投入兩項志業──保衛釣魚台運動與平民教育(尤其是科學教育),我與他有密切交集的是保釣運動。

我與林孝信初次見面是在七○年代中期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冬天。1975年秋天我們赴美國留學,首站是中西部五大湖邊的底特律。開學不久我們看到有個校園社團將放映大陸歌舞劇電影《東方紅》的張貼,就偷偷溜進去看,但還是被人注意到了,還好注意到我們的是底城的老保釣。由此機緣,曾經參與台大保釣的我們就與北美的老保釣聯繫上了。不久之後的一個大雪覆蓋的冬日,底城的老保釣帶著我們去見一位從芝加哥來的他們的老大,就是林孝信。

林孝信當時護照已被吊銷,也放棄了芝大博士學業,而專心致志於保釣運動,經常帶著簡單的行囊在全美各地串連,將保釣同志聯繫到一塊,維繫運動的活力。如此也就在全美各地布建了他的眼線,留意著新來乍到的留學生。這天他從芝加哥風塵僕僕來看我們,也是因為他在那幾年讀過我們在台大保釣運動前後寫過的一些學生文章。可以想像,在保釣爆發後的那些年,遠在美國的他是如何關心著台灣的動靜,努力在收集台灣的消息,甚至學生的一些文字也沒被他漏過。當然我們在出國前也曾聽聞過他,讀過他創辦的【科學月刊】以及走私入台的【芝加哥釣魚台快訊】。因此我們和他可說一見如故,我們聽著他對北美保釣的種種,及其前景宏圖的侃侃而談,他也如饑似渴聽著我們向他報告台灣那幾年發生的事,包括我們有所牽連的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內情。

他那時才三十出頭,生活行蹤與穿著有如到處化緣的苦行僧,對他致志從事的運動抱著傳教士般的信念,講起道理來總是苦口婆心,企圖將一件事或一個理念的來龍去脈,如數家珍般地從頭說起,而且總是帶著開朗的微笑,和顏悅色地試著引導你。此後在羈留美國的十多年間,我們不時見面,他的神態總是如此,即使面對著對手。

他的神態是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在四十年後的今年十月,當他經過辛苦的手術後暫時復原,而來到「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的年會現場和大家見面時,竟然還是帶著如常的開朗笑容,將他的病發、住院、手術與療養的種種,如數家珍般地向大家娓娓道來,那分神態就像三十多年前他在北美各地向保釣同志匯報運動的進展與前景那般。經過入院的折磨,原本精瘦的他這時更是形銷骨立,然而在面對病痛的前景時還是精神奕奕,有如幾十年來他在面對保釣運動那樣,保持著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鬥士精神。老林是這樣一個人。

15

2015年10月3日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午餐時間,林孝信向大家講述他罹病與醫療過程。

底下是我歷年來曾經寫過的關於林孝信保釣運動的一些文字,重貼於此,作為對他的紀念。

摘錄自《青春之歌》(聯經,2001),第四章〈校園驚蟄〉:

[台大]德明校友會的第一張大字報,加上大學論壇社氣勢磅礡的大布聯,就此打破了校園的悶局,之後整個台大校園像似嘉年華會,到處貼滿學生社團自發性的保衛釣魚台海報與標語,每棵椰子樹上都貼上一張。那面很長的海報牆上面原來的社團活動海報被移下來,換上整面的台大僑生社抗議聲明。學生們聚在海報前認真讀著抗議檄文,三五成群議論著時局的總總,整個校園氣氛丕變。甚至平常必須為繁重課業忙碌的工學院學生也站了出來,電機學會與工學院學生代表聯合會都成了積極的參與者。不僅如此,社團之間也自發地串連起來,把學校當局甩在一邊。

留美學生的保釣運動參與者大多是讀理工的,其中有名的林孝信出身台大物理系,他所推動創辦的《科學月刊》的編輯聯絡網甚至成了發動海外釣運的網絡。與林在台大物理系上下屆的劉源俊與胡卜凱也都是海外保釣的熱烈參與者,因此台大理工科的學生與社團也接到了不少他們的學長寄回來的保釣資料。

──破繭而出:台大學生保釣熱潮(第85-86頁)

民國60年4月,當保釣運動風起雲湧之際,我們並沒料到台大學生會有如此爆發性的反應,也沒預期接下去會有一個校園民主抗爭的前景。暑假過後下一學年開始的9月,首先就有一個競爭劇烈的學生代表聯合會主席選舉,甚至造成國民黨候選人的落選。然後來自彰化、文質彬彬的洪三雄,除了有枝如椽大筆外,還具備了超乎一般學生的組織動員能力。他所領導的法學院學生代表聯合會在保釣運動初試啼聲之後,接下的一整年更以一連串的演講、座談與輿論的形式,展開一個1950年代以來台大校園前所未有的學生民主抗爭。而已經成形的慈幼會在胸有成竹的江炯聰帶領下,更展現出走向社會走向弱勢的導向。可以說,當海外保釣運動的主力轉化為中國統一運動時,台灣島內保釣運動的動力則迅速激化了校園民主運動。當然海外保釣運動也並非全不介入臺灣民主政治,例如林孝信等保釣人士隨即在芝加哥成立「臺灣民主運動支援會」;葉芸芸等人在美國東岸創辦【台灣雜誌】與【台灣與世界】等刊物,也得到保釣人士大力支持。他們夙夜匪懈投身臺灣民主發展十多年直到解嚴。

──打鐵趁熱:民主烽火延燒校園(第92-93頁)

摘錄自〈解嚴之前的海外台灣左派初探〉(【人間思想】第一期,2012年,http://goo.gl/rNh1EC):

雖然保釣與統運的發展將重心擺在中國大陸繼續革命的進程上,但保釣分子中還有一批人將重心放在台灣。那時還在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博士學位的林孝信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在保釣運動的發動上,林孝信曾做出很大的貢獻,他利用他們當時為台灣籌辦的《科學月刊》通信聯絡網《科學月刊工作通報》,以「循環信」的方式傳遞保釣信息,讓信息很快傳遞到遍布全美各大學的300多個聯絡員,對運動的開展起了莫大作用。和多數籌辦《科學月刊》的留學生一樣,林孝信也在芝加哥大學積極投入保釣運動,創辦了《芝加哥釣魚台快訊》推廣保釣理念,以致護照被國府吊銷。

隨著保釣運動的發展,林孝信也接受左翼的啟蒙。而重要的是他與芝加哥大學保釣會把關心的重點放在台灣社會的發展與解放上。支持台灣正在蓬勃興起的各種社會運動、文學改革運動、人權運動與黨外民主運動等。他們積極介紹這些社會與政治變遷給海外留學生,傳播海外不容易看到的資訊,舉辦演講會與討論會,發動募款捐助台灣的這些活動等等。由於當時台灣仍處戒嚴狀態,多數的支援活動必須以隱蔽的方式進行。唯必要時仍然有適當的公開方式,最顯明的例子為1976年的營救政治犯陳明忠的公開活動。

由於對台灣的關心,「陳明忠事件」發生後立即引起林孝信等人的注意。老政治犯陳明忠於一九五○年代在綠島被關了十年,出獄後在1976年再度被捕,並判死刑。此消息經由在台灣活動的美國人權工作者Lynn Miles(梅心怡)帶出,登在美國的華文報紙上,引起保釣學生的關切並發動救援。由於案情嚴重,時間緊迫,芝加哥的林孝信這批人,還有不少香港同學,在短短幾天內做了大規模的動員,包括在全美國留學生界發動募捐,集資在《紐約時報》刊登全頁抗議廣告(1976年11月27日),以及相應的一兩百位國際關心人權人士的聯署、募款、示威遊行等等。這公開活動規模之大堪稱1971年保釣四一○大遊行以來所僅見,最終促使台灣當局改判陳明忠15年。

基於把重心放在台灣以及這些具體活動上,芝加哥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持續運作,成了海外保釣運動存在最久的團體。《芝加哥釣魚台快訊》也成了釣運發行最久的刊物,直到1977年才停刊。

1979年底台灣發生高雄美麗島事件,黨外民主運動面臨當局鎮壓的危機。在局勢急遽變化下,一九八○年初林孝信以及他的熱烈支持者如李義仁、李乃平、邱燕、陳杏村、李正雄、蔡烈輝、桂懷瑄、劉申忠、林清茂、劉婉玲、熊建劬、楊寧蓀、陳津渡、陳文嘉、劉沅、陳淑貞、黃建寅、洪永泰、王惠珀、舒詩偉、陳美霞等一夥人隨即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還有一些香港參加保釣運動的留學生如王于漸、陸炎輝、雷鼎銘、馮慧文、黃賢、梁滎誠、劉澤甫等人也在許多地方出錢出力。接著出版《民主台灣》,將整個運動的重心放在台灣的民主抗爭上。此後芝加哥也成為當時台灣民主運動人士如蔡仁堅、陳鼓應等人訪美時必經之地。

……來到八○年代,芝加哥的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還以夏令營的方式,不時將受到保釣運動影響的留學生集合起來,互相切磋砥礪,不少人受到影響而回到台灣來。林孝信每年定期主辦夏令營,地點就分布在從美國中西部的芝加哥到東岸紐約這一段80號州際高速公路所經過的城市。這個夏令營是個較為輕鬆、帶著園遊會氣氛的全美台灣左翼留學生交流會,讓大家相濡以沫。不少人在這裡初次相識,……。這些關係就一直維繫到回台灣之後。林孝信每次也會邀來台灣政治與社會運動界人士來參加,像蘇慶黎、陳忠信、柴松林等人,企圖建立一個海外台灣左派與台灣政治與社會運動人士之間的橋樑。

──芝加哥「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的奮鬥(第30-32頁)

林孝信回到台灣後,除了戮力推廣保釣運動的精神及其延續之外,也投身社區教育工作,曾長期擔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可說是持續他將左翼理論普及化的一貫精神。2003年的二次保釣運動與2011年的保釣運動四十周年紀念活動,都在他積極推動下展開。他的夫人陳美霞是公衛專家,回台後於2000年在成功大學成立了公共衛生研究所,並在2003年SARS風暴中推動「公共衛生教育在社大」,後於2007年成立「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致力於透過社區大學將公衛教育推廣到社會基層。電腦專業的劉沅在解嚴後回到台灣貢獻所學,退休後也加入保釣精神的社會推廣工作,積極參與2011年開始的保釣四十周年活動。在七○年代受到保釣運動影響的還有很多專業科研工作者,他們在解嚴前後也有不少人回到台灣來加入各個科研機構,提升各個領域的研究水平。

──回到台灣後的海外台灣左派素描(第46頁)

***

2011年保釣四十周年紀念活動之後,老林在台灣保釣低潮的處境下,開始舉辦每年一度的「釣魚台研習營」,推廣民間教育工作,我也曾經受邀去擔任過講師。幾年來見過多次面,所談都離不開這個研習營的種種。如今這可說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搏了,就是將他一生所為的兩大志業保釣運動與社會教育結合在一起,期待能讓台灣的保釣運動細水長流。

對於林孝信的一生,上面所言只是個素描,而且只是屬於他參與保釣運動這一部份的素描,但輪廓是清楚的。或許,我們可以用「愛國、民主、科學」來概括他一生的追求,如此他可說是台灣僅存的幾個「五四」最後的傳道人了。

謹以此文敬悼老朋友林孝信,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保釣鬥士。


   (公庫)紀念林孝信》生命中的恩師,謝謝您教導什麼是真正的「學問」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1069

16

圖片由作者提供

文/柯冠宇(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在世新大學的通識課堂上,有著這麼一位長相酷似二十世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老師,事實上他就曾開設一門「認識愛因斯坦」的通識課程。在這課堂上,老師除了介紹愛因斯坦在當代物理史發展的重要貢獻,也介紹愛氏的宗教觀、教育觀、社會思想觀等,可見其對於愛因斯坦的理解不只在從科學面向,同時包含了人文思想底蘊。這樣的教學方式反映林孝信老師生命的經驗-一位原本以科學為人生志業,曾是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的候選人,因參與1970年代海外留學生所支持保釣運動,致使他從對於科學的探究轉向社會、人文、教育等領域的關懷,這樣的轉變也間接使他成為一位對台灣通識教育、社區大學發展影響甚鉅的一位重要人物。

筆者在世新大學的學習生涯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竟是這一位在通識課堂上所授業的林孝信老師。

和老師的互動主要是在世新大學的通識課堂,因此本文無法像許多林老師在教育界、社運界的同輩友人那樣對他在不同領域的貢獻作出許多描述,主要是從大學課堂上的學習道出對老師的追念。

林孝信老師在世新的通識課程筆者幾乎都修習過,包含「認識愛因斯坦」、「經典與生活智慧」、「認識物理」、「數學與文化」,對於一位從高二就進入文組就讀的台灣學生,加上大學主修的是和人文、社科相關的新聞學系,原來應該是科學學科的絕緣體,但是因為修了老師所開設的科普課程,讓筆者明白原來不是主修自然科學的學生才可以認識科學的美妙。

在「認識物理」的課堂上,老師指定學生閱讀愛因斯坦所著的「物理之演進」和費曼撰寫的「物理之美」。藉由老師的認真教授,竟然讓筆者這樣一位人文科系背景的學生,也能對從古典力學到當代量子力學的歷史發展有初步的認識,這確實是通識教育成功的地方,同時也是林老師和許多前輩所努力的成果。

老師可以說是世新大學通識課程中最具教學特色的老師之一,主要的理由在於他非常要求同學在課堂上「提出問題」,但不是在課後讓學生提問,而是要求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初就要提出三個問題,這意味著同學上課不只是去聽課,而是需要「準備問題」來上課。這樣的教學方式和台灣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模式可說是大相逕庭,甚至台灣的高等教育也對於此模式相當陌生,也因此常常在課堂一開始、老師要求學生提出問題時,台下的同學便鴉雀無聲、左顧右盼,此時老師就會以一種疑惑並帶著些許嚴肅的口氣說道,「同學們,我不是說過好多次,你們要帶著問題來上課嗎?」,但老師通常不會馬上開始教課,而是繼續等待同學的提問,之後才開始上課。

筆者修了老師許多門課,對於老師的教學模式相當熟悉,也常常為了要避免課堂上陷入這種台上台下互望的尷尬,而準備一些問題提問。還記得有一次我在「認識物理」的課程上問了老師:「什麼是普朗克常數?」,老師非常高興有人問這個問題,馬上從當時物理的發展現況,提到當時科學家們在研究黑體輻射時所遇到艱難困境,進而講到普朗克所提出的假設如何解決這個困境。老師光回答筆者這個問題就足足花了有十分鐘之久,可見老師對同學提問的重視。

因為其特殊的教學模式,老師成為學生眼中評價兩極的教學者,對於部份只為輕鬆賺學分的學生而言,老師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備感壓力是可想而知的,甚至早早就退選課程,但如果同學是真正希望在課堂上希望有所收穫,老師的課程總是不會讓人失望,確實使同學受益良多。

在「經典與生活智慧」課程中,老師帶我們讀《論語》、《莊子》、希波克拉底《醫生誓詞》、魯迅《阿Q正傳》、康德《什麼是啟蒙》等經典文本,老師相當重視經典所蘊含的力量,並且希望學生閱讀深度閱讀經典、與其他同學分組討論經典、藉由提問過程有所啟發,讓經典成為人生實踐的重要動力。

一次,筆者與老師聊到大學通識教育問題時,老師看到我對這議題十分有興趣,在課後邀請我至辦公室,一口氣送了我將近十本林老師所編的《通識在線》雜誌,並說日後有空可以參與他所參加關於大學教育的讀書會。後來得知,該讀書會主要參與者都是各學校關心大學教育發展的教授,但當時竟然邀請我一個連學士學位都尚未取得的學生前去參加,其實內心是非常感動和受激勵的。

日前得知恩師林孝信老師因肝癌過世,享壽71年,內心極度震驚和不捨。若不是老師在大學課堂上的授業使我深受啟發,我可能還不知道原來追求學問是如此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值得燃燒生命不斷為之付出、實踐;若是沒遇見老師,我現在可能不會繼續就讀研究所,也不會對學術研究產生熱忱。

每當想起自己的學思歷程,林孝信老師總是不斷地浮現在回憶當中,因為他是影響筆者最重要的一位恩師。有時候常想,希望自己有機會能夠回去世新的課堂再次聆聽老師授課,但遺憾的是已經錯失這樣的機會。筆者對恩師能夠回報的不多,希望以拙文道出對恩師的一些追念,也盼望能夠把老師對我們的啟發,持續影響給許多的學子。

深深感謝林孝信老師,因為您教導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學問」。

紀念林孝信系列文章

支援台灣民主運動與進步運動的啟蒙者(連結
生命中的恩師,謝謝您教導什麼是真正的「學問」(連結
台灣左翼的艱難與堅持(連結
其他媒體報導:用知識造福人群


   (犇報)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向林孝信以及保釣的一代敬禮

http://chinatide.net/?p=2072

文/兩岸犇報113期社評

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體現著一個時代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每一個時代的樣貌,作為一個整體,總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個人的意識、思維和實踐才能夠被表現出來。上個世紀七○年代初,隨著美國「聯中抗蘇、以台制華」的東亞戰略轉型,一場標誌著戰後台灣青年反帝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回潮的「保釣運動」,首先在北美洲的港、台留學生間展開,旋即蔓延回島內。在這場戰後嬰兒潮世代自我啓蒙的運動中,自始自終,穿梭著一個瘦小但又巨大的身影,那就是林孝信,《科學月刊》的創辦人之一。熟悉他的朋友叫他「老林」,更早的一些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和尚」。這個綽號生動地說明了他一生堅持理想、沿街托缽,為追求民族統一、社會改造而奔走四方的刻苦精神。

12月20日中午,林孝信走了,光榮地走完他的一生。但屬於他的時代的命題卻還留著,留給後人昂然闊步地前進。

回顧歷史,台灣的近代化是伴隨著整個中華民族在帝國主義的侵略與壓迫下,爭取民族獨立、自由,追求民族復興的歷史過程中顛簸前行。因此,「反帝民族民主解放」就成為日據以來一代又一代愛國的台灣青年不能回避的時代主題。1970年首先爆發在海外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正是台灣人民反帝愛國主義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是戰後台灣知識分子在白色恐怖全面肅殺的氛圍下,展開的一次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啟蒙運動,被稱為是「海外的五四運動」。

五○年代白色恐怖全面肅清後,美國利用美援體制廣設獎學金,鼓勵台灣學生渡海留學,以培養親美反共的知識菁英作為在台代理人。一時間,「美國新聞處」成為現代派藝術與文學重鎮;《學生英文雜誌》成為中學生必讀的課外讀本;「美國之音」是學習美語和接觸美國通俗文化的重要園地;中文版的《今日世界》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散佈在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接觸美式現代化生活的窗口。長期在軍事戒嚴體制的政治高壓下,在美國現代化意識型態的餵養下,台灣青年逐漸喪失了他們的民族靈魂和社會主義視野,「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竟成為那一代台灣知識青年的現代鄉愁。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台灣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隱然存在著兩條實踐路線的差異:一部份人標舉著自由主義的大纛,以落實校園民主和保衛言論自由為職志,延續著戰後台灣親美、反共的右傾傳統。他們以《大學雜誌》為根據地鼓吹「革新保台」;另外一群人,是從「反共冰箱裡出去的台灣留學生」,受到68年全球學生進步運動的洗禮,在「安娜堡國是會議」後決心與國民黨的右翼學生劃清界限,轉向「社會主義民族統一運動」發展。保釣運動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它開啓了整整一個世代台灣青年被「親美、反共、革新保台」意識形態所蒙蔽的左眼和民族主義神經。

這一條從「愛國主義民主運動」走到「社會主義民族統一運動」的道路,影響了在台灣的知識青年,透過對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和台灣史的重新閱讀和評價,他們在「親美、反共」的雜草叢中,找到了日據時期「反帝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歷史道路。1976年以陳映真、王曉波、蘇慶黎和陳鼓應為核心,在五○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的領導與資助下創辦了《夏潮雜誌》。「夏潮」集結當時島內外主張民族統一的左翼知識份子,致力於青年學生的思想啟蒙,培養了不少優秀的鄉土文學作家,先後發動了「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現代化與民族主義論戰」,並在八○年代初全面參與了風起雲湧的社會改造運動,為台灣社會保留了「統左」派的進步思想和實踐路線。

持平的看,保釣運動作為一場「未完成的歷史」,可以說是在冷戰反共軍事同盟結構鬆解、朝向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過渡過程中的靈光一閃。豢養在學術花瓶裡的自由主義思潮,只是校園知識菁英的善良願望,充其量是六○年代失敗的全盤西化運動的迴光返照,從未在台灣社會落土扎根;左翼進步思潮通過海外保釣運動刺激與引進,開啟了戰後知識份子被五○年代白色恐怖肅清掩蔽的左眼。但歷史給台灣工人階級登上社會舞台的條件,卻沒有給它登上政治舞台的機會。九○年代以後,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關廠運動,不過是為資本外移後的工業廢墟打掃乾淨,拉下鐵門而已。在資產階級奪權運動中,勞動階級的歷史缺位,導致省籍矛盾輕易的取代了階級矛盾成為八○年代後民主運動的主軸,以至於在後冷戰時期為民粹主義所篡奪。晚近,318太陽花運動正是台灣民主化成果為民粹主義篡奪的苦果之一。

四十多年來,保釣運動雖然在時代環境的制約下飽嚐苦果,成為一段尚未完成的歷史。但其愛鄉愛國的無私精神、追求公平正義的理想主義色彩,通過《夏潮雜誌》與八○年代台灣社會運動聯繫起來,早已融入台灣社會,與日據時代以來台灣人民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一同,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遺產。特別是在霸權主義國家衰微,中國和平崛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深化和鞏固期的今天,保釣運動所彰顯的反帝愛國主義精神,在追求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中更展現出時代的光芒。

今天,我們向林孝信敬禮,也向整整一代團結在反帝愛國主義旗幟下參與保釣運動、推動台灣社會進步的「林孝信們」表達敬意;我們紀念林孝信,不僅僅是對他一生的理想與實踐的推崇,更是對他未竟事業的莊嚴承諾。*

12/23


   (中時)人間詩選-十二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23000824-260115

初安民

一座島嶼外,更遙遠的島嶼一個書店的抵抗一個科學刊物的倡議一個奔走的講演

從更遠的遠方堅持

堅持清寒的島嶼

左,再左

左到窘困荒蕪

環顧爾後

比賽右,更右,再

右,財富、名利、位置

他們騰騰

而你的方位究竟所向何處

剩下,無邊寂寥的單音符號

敲響誰喚醒誰呼喚誰,一切

如斯逝去

只有流水

只有流水帶走你的黑髮

不曾帶走巨大遼闊,一個人的巨大傷悲

所有悲憤抗議都漸趨淡冷

冷,更冷,冷至陌生的遙遠

如那已然不再熟稔的島嶼

那裡熱

那裡冷

那裡只有掛念的糾紛纏念和信念

窅窅獨行路上

我們不再是信徒與否

我們早就遠離聖堂

十字架在遠方

島嶼在眼前

我們在華麗的荒野,依猶

喋喋,咄咄

盛宴以及黃昏霞色的美艷

哭,哭這淚水時代

以及我該如何哭你的遠颺

──紀念林孝信先生

(中國時報)

12/27


   (明報、亞洲週刊)林孝信保釣人生燃燒自己 林孝信(1944-2015)

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151227/tcaf1_r.htm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id=1450847515355&docissue=2016-01

 17
林孝信(前排左三)與《科學月刊》發起人在美國留影

老保釣林孝信病逝,享年七十一歲。他曾是台灣留美學生保釣的「苦行僧」,遭當局吊銷護照,無法完成博士。他一生保釣,近年投入「釣魚台教育計劃」,推動草根教育及社區大學,建議兩岸合作保釣。

童清峰

台灣保釣運動重要領袖、社區大學與人文通識教育關鍵推手、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林孝信十二月二十日肝癌過世,享年七十一歲,這位老保釣一生都在為保釣奔走,直到蠟燭燒盡。

一九七零年代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源發於美國留學生與華人社群,而後歐洲與台港學生亦群起效之,風起雲湧,規模之大,層面之廣,有第二次五四運動之喻,保釣能成功號召廣大台灣留美學生參與,具有苦行僧精神的林孝信居功厥偉。

林孝信大學同班同學、一起辦《科學月刊》、一起保釣的親密戰友、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形容林孝信一生以「墨子的精神在做事,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他關心社會的公平正義、關心整個社會知識水準的提升、努力將不同意見者整合,共同做有意義的事」。

 18
《科學月刊》封面

林孝信全心投入知識普及的相關工作,包括辦《科學月刊》為科學普及、推動通識教育為大學知識普及、辦社區大學為社會知識普及等,他孜孜不倦,親力親為,重視執行力。一位熟識他的文化人指出,林不修邊幅,視錢財與名氣如浮雲,有大中華情懷,也有草根的平等主義精神。

一頭華髮、身形瞿瘦,林孝信總是笑臉迎人,渾身上下都是理想主義情懷,一貫的基本態度是積極任事,他不是要強出頭,而是覺得事情總要有人做,可常常大家都很畏縮,「他說那捨我其誰,就出來擔當」。劉源俊說,他的作用是「起個頭」,一旦有人接棒下去,他再去「起別的頭」,所以他一輩子都在忙碌,「從大一開始到他生命最後,每天都在做這些事情,想東想西,為社會服務,邀集不同的人溝通觀念、做有益的事」,終積勞成疾。

劉源俊觀察,林孝信年輕時的偶像是孫中山先生,包括他辦《科學月刊》的拼勁,就像孫中山革命一樣。劉源俊回憶,當年辦「科月」時,常常在深夜十一點半、十二點,接到他的電話,電話一打就是一個、一個半鐘頭,談月刊要怎麼辦。想要跟他辯論也很難。

結識林孝信近五十年的世新教授王曉波表示﹕「孝信是我們很佩服的一代聖人,人格、品格一致,且克勤克儉,為公為國,所以我們對他是很尊敬的。」他說:林孝信對保釣有不可抹滅的貢獻,治喪委員會希望馬英九政府能明令褒揚。

 19
林孝信小檔案:1944年生於宜蘭縣,畢業於台大物理學系、芝加哥大學博士班肆業;1970年,創辦台灣《科學月刊》;1973年,在美國參與保釣運動,護照被沒收;九十年代回台,把大部分心力投入「釣魚台教育計劃」,推動社區大學及終身學習,追尋兩岸和平;2015年12月20日,因肝癌逝世。

遠赴廣州動手術

認識林孝信的人都知道「老林」全身充滿活力,隨時可見其生龍活虎的身影,每天早上固定跑步一小時,從不間斷,二零一五年四月突然食慾不佳,以為只是感冒,他不以為意,後來硬被太太陳美霞逼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肝長了一個很大的腫瘤,經朋友推薦,遠赴廣州動手術,術後恢復得不錯,只是瘦了一點,本來就閒不住的他又開始釘工作,到了十月腫瘤再度復發,身體急轉直下。

十月十八日林孝信發給朋友的「病中偶感」提到他邂逅死神的感覺。他說,印象中,「死亡」這兩個字觸動他,最早可能是小時候閱讀莊子生平故事。「莊子的妻子去世,他的好友惠施來慰問他,發現莊子並無戚容,反而在那裏敲打樂器唱歌。惠施譴責說,你們生前感情好,她也為你生養子女;如今她屍骨未寒,你卻在唱歌作樂。莊子說,『她剛去世,我也悲傷一陣;但是隨後想到,她的肉體本來來自於大自然,如今只不過回歸她原來的地方,……。』」

林孝信老家宜蘭,從小就很會唸書,當年以第一志願考上台灣大學物理系。林孝信說,選擇物理系,其實是有點受到楊振寧、李政道得諾貝爾獎的影響。林孝信的胞弟、前《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也稱許哥哥求學過程一直很優秀,非常敬佩。

當時台灣流行著一句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教育政策也鼓勵學生出國深造。台大畢業後,林孝信申請到芝加哥大學讀物理博士,成為台灣光復後第一代留美學生。那時候留學界分成左派、右派、台獨派,吵得不可開交,台灣何去何從是個大問題。劉源俊說,林孝信想藉著《科學月刊》凝聚各方,要大家不要再吵,好好做事。

釣魚台事件爆發後,台灣留美學生奔走相告,最早是國民黨黨國大老胡秋原的兒子胡卜凱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七人會中,提議發起保釣運動。林孝信非發起人,後來胡卜凱打電話給林孝信,問他可不可以用「科月」的聯絡網來討論保釣,林孝信考慮周到,打了二十通電話徵詢二十位各地連絡員的意見,除了一個保留外,其餘全都同意,所以科月連絡網一下就轉換成保釣連絡網,由於美國東西部連絡不易,在中部芝加哥的他,人緣佳、人脈廣,順勢成了最重要的保釣領袖。

保釣運動如火如荼,國民黨當局不希望事情鬧大,外交部在芝加哥的領事館派人約談林孝信,希望他能冷卻釣運,被他一口回絕,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一九七三年他去換護照,當場被吊銷,頓成黑戶,博士學位被迫放棄,也不能打工,只好到處靠同學好友接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一九八零年,美國民政局才找到他,四年後拿到綠卡,才結束流浪生涯。

林孝信「流亡」美國之際,也被國民黨當局列為「黑名單」,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後的第二年,才准他返回闊別二十一年的故鄉。由於沒有博士學位,林孝信根本無法在大學謀取正職,只能兼課,為了生活,他同時在幾所大學兼課,經常南來北往,每每以跑百米的速度趕車,對身體耗損極大。

當時台灣尚是資源匱乏年代,很多有心向上的學生被排拒在大學門外,於是在保釣之餘,林孝信也花心力投入推動具有「終身學習」精神的社區大學工作。設立社大的構想,源自於一九九四年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的倡議,希望將知識自學術殿堂解放出來,讓一般民眾也有機會學習,培養具有思考與批判能力的公民,建立公民社會。

 20
林孝信2012年在台北發起保釣大遊行

林孝信近年把大部分心力投入「釣魚台教育計劃」,他認為保釣是長期工作,需從最根本的教育開始扎根,讓民眾不僅理解釣魚台問題,也認識解決此問題的相關歷史及國際關係,而這卻是台灣最缺乏的部分。

林孝信在世新長期的工作夥伴劉沅表示,回想老林的一生,其實一直都在從事教育工作。他總是用理想感動人、以知識啟發人,引導理性與批判的思考。他喜歡組織學習會、讀書會。例如在黨外時期,他在海外舉辦夏令營,邀請台灣民主運動人士參與研討進步思想。回到台灣後的二十多年期間,他還是持續組織各種讀書會的工作。讀書會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但也有大學校長和其他成年人。他確實啟蒙了無數的人,給社會留下許許多多正面力量和火種。

在林孝信病危之際,黃武雄曾寫信給陳美霞為林孝信打氣,信中提到:「請告訴他,這世間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他,人生變得不一樣……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個人間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這種修行者。人的努力擴散出去,留在別人心中的記憶,是永遠的,也是世間唯一珍貴的。」

林孝信的同學、台灣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雅明寫了一副輓聯,以示悼念:同窗同志同事,情逾五十寒暑,齊心協力。保釣科普通識,啟迪當世後生,功在家國。

台灣保釣氣勢日衰,遠不如香港和大陸積極。針對兩岸合作保釣構想,林孝信曾經接受亞洲週刊訪問表示﹕「馬總統可以做得更堅強一點,他一再宣示兩岸不會合作保釣,我覺得這是錯誤的宣示,因為就算你有一點骨氣,也不應該講出來,這是你手中的一張王牌,為什麼要先把王牌掀出來?」

保釣運動恐後繼無人

過去因為有林孝信積極鼓吹,讓台灣保釣殘餘火種不致熄滅,他逝世後,保釣恐將陷入難以為繼窘境。劉沅說,老林這一生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傳奇,多年以後一定還會有許許多多的人記得他對台灣的貢獻。

12/28


   (聯合)【文學紀念冊】敬悼孝信

http://udn.com/news/story/7048/1404929

聯合報 黃碧端

想起台大校園的《新希望》歲月,前塵如夢。我們這群人,都算一生努力工作,正直為人,不負年少時的初心,但要跟孝信比,我們每個人都自愧不及……

聽到林孝信過世消息的這兩天,心裡一直有塊鉛一樣重的東西嵌著。我們當然知道好人未必得永年,但孝信不只是好人,他是個敬愛知識,又永遠為天下事摩頂放踵的人。對這個讓他這麼奮力付出,又給過他這麼多磨難挫折的世界,我相信他是割捨不下的,而當前這個世界,我也不相信能再產生一個孝信這樣的人。

我還在念高中時,因為也在報上寫點自以為是的東西,台大一個叫劉容生的物理系同學寫信來要我給他們一份叫《新希望》的刊物寫文章。一年多後我也考進台大,一進去就跟「一大票」《新希望》朋友見面了。容生之外,鄧維禎、林孝信、曹亮吉、劉源俊、王慶杏、張系國……似乎都算這個典型同仁刊物的相關成員,有些常看到,有些人不常見但會看到文章。這些多數念理工科系的人,卻都有一枝好筆,有些後來還成了出色的小說家、評論家。今天回頭看,這些人其實沒有什麼一致的立場,有的只是在本業的研習之外年輕的血性和忍不住的才情。

《新希望》是台大校園裡一個小小的社運「自覺運動」孳生出來的刊物,當時校園禁忌猶多,這類集會結社其實很犯禁,所以未久就被學校勒令停刊了。刊物的經費本來也是大家的零用錢湊起來的,我還記得停刊時,劉容生幾個人找了我一起,把剩下的一點錢到校門口小店,每人吃一碗牛肉麵,很「悲壯」地告別了那個小小的校園運動。之後這些人大部分出國念書。我晚幾屆,成了校園「留守」。

可是這群人,差不多也就是後來開創了於今台灣最長命的科普刊物《科學月刊》的創始者,以及燃成燎原之火的保釣運動的核心成員。當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孝信。

孝信在《新希望》群裡,話不多,人有些靦腆;有日聽說是因為失戀,忽然剃了個光頭,自此大家都稱他「和尚」,他又事事認真奔走而不修邊幅,腳上的球鞋穿到磨出洞來,完全符合想像中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子形象。當時距李、楊獲物理諾貝爾獎未久,成績最好的學生都搶去念物理,我記得他們那班畢業時,自己還評估如果同班有人得諾貝爾獎會是誰,結論是林孝信和另一位叫倪維斗的同學。

當然他們都沒得諾貝爾獎,但沒人料得到林孝信最後連博士學位都沒念完,這在當時他們同輩中幾乎是絕無僅有。孝信在《新希望》群裡跟我不算熟,但因為我成了這一群的「校園留守」,他出去後有時把一些需要在國內處理的事跟我商量,那時他們想辦一份給學生看的科普刊物,我談著談著變成局中人,1970年《科學月刊》創刊,我成了五位創辦人之一,當然也是當中唯一非理工背景的。我和《科學月刊》的關係事實上僅止於創刊前後一、二年,但在三十和四十年後,月刊周年大慶時,我都剛好在不同工作崗位上被「起底」找去同慶,感覺科月竟也是自己一輩子的事。

孝信跟我長時間是君子之交,通信都有限,但他生命中的一些大事卻因緣際會不斷和我有著交錯。

科月創刊後未久我也念完研究所赴美。1972年暑假,我從中西部去美東,途經芝加哥,想起孝信、曹亮吉這些《新希望》老友都在芝大,就跟他們打了個電話。孝信一聽我到芝城,立刻說大夥到密西根湖畔烤肉聚會!那是一場雖是老友餐敘,卻越談越變成狂熱地爭辯討論著保釣活動的一場聚會。從中我知道孝信的小公寓幾乎成了美國各地留學生東西南北串連的落腳掛單之處,當年的「和尚」,如今摩頂放踵的熱情,都在保釣。那時刻,天暗下來了,浩邈的密西根湖逐漸籠罩在暮色裡,忽然有人說,看看誰走過來了?大家凝目望去,意外的是走來了沈君山,原來他剛從國內來美,也找孝信,被告知大夥在湖邊,便一路找來了。加入沈公子後又是針對保釣的一番激辯……。湖邊風大,蒼茫暮色中我看見孝信一頭亂髮,在漸近中年的時刻,卻仍燃燒著年輕時不變的熱情。那是我留美期間唯一一次跟孝信會面。後來聽到他因保釣被吊銷護照,也因而失去學籍;當年被認為具有得諾貝爾獎潛力的孝信,在芝城開了一個小書店維生,一直到80年代解嚴,1997他才終於回到台灣。

然而孝信終究是孝信,摩頂放踵無怨無尤。回到台灣他又立刻開始一個大志業──推動社區大學。而我,意外地在這個工作上重新和他有了交集。1997年我被當時的教育部吳京部長從學校借調去擔任高教司長。有日接到電話,竟是暌違二十多年的孝信!見面知道他推動社大的想法,他希望社大能連結高教,成為體制的一環。我則建議社大應保持民間定位,方能維持活潑的生機和多樣性。他接受了我的建議,不久他請我去參加在新竹青草湖舉行的社區大學誓師大會,那是社大的第一聲春雷。近二十年來,社區大學遍布在台灣的各個角落,成為終身學習的巨大網絡,孝信功不可沒!

但孝信跟我最有接觸卻是在2000年我被台南藝術大學選出來,去擔任校長時。孝信這時已把他的熱情放在通識教育上。以孝信的才智、對知識的熱愛和生命歷練的積累,中年後期的孝信,投入通識可以說是必然且最適當的道途。我到校發現孝信在南藝的音像記錄研究所有一門非正式的「政治經濟學」課,我把它改為正式課程,學生受益自不在話下,而我這段時期也有稍多機會跟孝信碰面。仍是那個一頭亂髮一襲布衣一雙舊鞋的孝信,瘦得像苦行僧,飲食簡單,能走路就絕不搭車……。孝信和我在南藝同事了六年,我卸任後再見面就是2010年他找我去參加《科學月刊》的40周年慶了。

前幾個月聽到孝信罹癌的消息,未久他的胞弟聖芬告訴我,病情輾轉治療已獲控制,未料21日凌晨,驚見劉容生傳來孝信去世的訊息。

想起台大校園的《新希望》歲月,前塵如夢。我們這群人,都算一生努力工作,正直為人,不負年少時的初心,但要跟孝信比,我們每個人都自愧不及!

孝信是在任何時代都稀有的人,於今更不可能再產生!寫此敬悼孝信。也想說,孝信,卸下擔子,慢慢走。


   (觀察雜誌)殷勤走一回的老林|陳讚煌

http://www.observer-taipei.com/article.php?id=975

然幾個月來,朋友們已得知林孝信(我們都稱他老林)和癌病正在搏鬥的斷斷續續報告,但是對於他過世的消息,還是令大家覺得錯愕與悲痛而無法接受。因為,我們都認為他一向健康,生活節制,每天晨跑,精神弈奕,不吸煙、不喝酒,個性樂觀進取,是對社會充滿關懷和奉獻精神的人,怎麼就真的走了!?

老林真的走了,留給親人的自是無限的哀傷,我們又是多麼感同身受。老林一生的努力和志業,從來都是為了社會的公平和國家的正義:從科學推廣、保釣運動、民主支援到深入社區大學和改革通識教育,他總是全力以赴,積極奔走。

可以說:老林是屬於大家的,因為他畢生從事的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台灣的前途,關切台灣的弱勢族群,讓台灣社會能更公平合理。

老林的人格特質主要可以歸結到兩點:個性溫厚與執善固執。認識他的人都說:「老林沒有敵人」,一個沒有敵人的人,不會去算計別人,而且必定是個性溫厚,能讓人感受到如沐春風。但另一方面,認識他的人也說:「老林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因為他認定的事情,一定堅持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所以老林會到處串聯,誨人不倦地說明他的理念,推動他的必要之善。

老林從小學開始就和朋友去學佛,而且是星雲法師的第一代弟子,法號慈文,虔誠到打算出家。那時還去參加弘法,關心群眾生活。隨著年歲增長,人生閱歷增加,對於佛的絕對化逐漸放棄,但對於眾生則顯然依舊執著。

宜蘭初中畢業後,老林到台北以聯考第二名考上建中,我們因此而相識。老林從小就對科學有興趣,卻找不到什麼科普書籍,也許是這樣的原因,讓他在大學三年級(1965)便投身開辦《中學生科學周刊》的工作,該周刊成為後來《科學月刊》的前身,也因此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老林循著「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風潮,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學位。他堅持科學在台灣生根的理念,以《中學生科學周刊》認識的人脈為基礎,開始串聯各地籌辦《科學月刊》事宜,踏上他的漫漫長路,並且建立了工作通報的聯絡網。1970年1月《科學月刊》在台北創刊,而一年後的1月29日,全美發動了大規模的保衛釣魚台遊行。

保釣運動開始後,學生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在美國各地大學校園出現,老林在芝加哥大學定期出版《釣魚台快訊》,與各地類似的刊物不遺餘力地宣傳保釣,批判國民政府,探討台灣問題,後來更涉及國際與第三世界相關的一些論述。在台灣問題方面,老林認為癥結在於國民黨統治階層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

老林因為參與保釣運動而上了黑名單,護照被吊銷,但以天下為己任的他仍然堅持運動,繼續關注台灣的弱勢族群,並於1979年在芝加哥成立了「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

解嚴後次年(1988),老林首次回到濶別20年的台灣,但是直到1997年他才真正在台灣定居。他回台後,把全副精力投注到教育上,辦理社區大學和改革通識教育,開啟了另一片新天地。

老林近年來又致力於釣魚台公民教育計畫,為了讓台灣的中小學教師對釣魚台的地理、歷史、自然資源、海洋漁業主權、國家主權、進而對海峽兩岸、中國問題、世界局勢,都能有正確的認識。這個項目主要是靠捐款來支持,為此,他每年在台灣、也跑到美國找當年參與保釣的人士慷慨解囊。這個項目已經持續了數年,如今老林走了,他已找到接班人,持續這個火把。期望我們大家把懷念老林轉換成正面的能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老林的理想火把繼續燃燒,照亮人間。

以下是我總括老林一生的寫照:

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

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

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

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

(作者係林孝信的老同學、老保釣)

12/30


   (新新聞、蘋果)【顧爾德專欄】林和尚沒走完的社會民主路

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TOP&i=TXT20151230153401K6E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231/765238

1980年代後期,用生命寫台灣歷史的人物逐漸走出黑牢、回到家鄉,透過與他們接觸,幫自己補了歷史課,讓自己生命得到更豐富的歷史養分。第一次看到林孝信就有這樣的感受。

顧爾德

二○一五年末,林孝信這位傳奇人物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一。

林孝信,有人叫他「林和尚」,有人叫他「林石頭」,更多人叫他「老林」。他有不少頭銜,保釣運動領袖、台灣科普教育開拓者、美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發起人、台灣社區大學運動家……他就是個左派的社會運動家,從教育到政治,都是他發揮革命精神的土壤。

半百還鄉實踐左派理想

就如其他政治異議分子,人生最精華的歲月被困在異鄉不得返台,半百之後才得以回到故鄉。回來之後,用比一般人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彷彿想彌補他們被放逐的二十餘年歲月,未能為家鄉所做的努力。

林孝信是個左派、統派,最終不是在對岸,而是在故鄉台灣找到繼續實踐他左派理想的土壤。

林孝信這樣串聯天下豪傑的運動領袖,相識滿天下,像我這樣與他談不上深交的後輩在他身後為文談他,似乎有點不敬。但是對我這樣一個晚輩而言,有幸認識他,讓自己的歷史意識中一段殘缺的段落得以補齊。

在戒嚴時代,林孝信的生命歷程被國民黨給截斷而飄泊海外;同樣地,在同一段時期於台灣成長的年輕人,我們所認識的台灣史也一樣被國民黨給切得七零八碎。

學生時代從《大學》雜誌及其他舊書攤找到的書籍史料中,認識到一九七○年代的台灣。而那些用自己生命書寫歷史的人物,當時多被國民黨關在黑牢、或流亡海外。

一九七○年代距離自己當時所處的時間點只不過十多年,不過,在威權政府刻意扭曲歷史、封殺資訊的時代,十多年前那段風起雲湧的歲月就是那麼晦暗模糊,就是只能偷偷摸摸地去窺探。

幫自己補了生命的歷史課

一九八○年代後期,這些寫歷史的人物逐漸走出黑牢、回到家鄉,透過與他們直接、間接的接觸,也幫自己補了歷史課——不只是補客觀歷史知識,更是彌補許多讓自己生命得到更豐富的歷史養分。

第一次看到林孝信就有這樣的感受。那是一九八八年底,他在國民黨政府特許下,回國探視病重的父視。這位中華民國護照被國民黨政府吊銷的黑名單分子,當時已離鄉二十一年。

當他回台前夕接受當時本刊總主筆王杏慶(筆名南民)訪問時說,他申請兩次返台探病遭拒,後來王曉波找上馬英九幫忙,但政府要他答應回台不得參與政治活動才准他入境,結果被他明確拒絕。

「一來政治活動無法定義,二來我回台灣一定會見到許多從事政治活動的朋友,如果連朋友都不見,那算個什麼?」林孝信堅持他的立場,國民黨政府也讓步了,但只允許他回台二十天。

保釣的精神就是對自己真誠

林孝信回台後,在本刊安排下與當時清大教授沈君山對談。沈君山保釣時在美國初任教職,他是革新保台論的倡議者。名列國民黨內四大公子的沈君山也是林孝信當時回台的保證人——林和尚若在台「不乖」,沈公子也要被連坐。

在對談中,林孝信很清楚地說,當時「沒有《科學月科》就沒有保釣。」他直言就是用「科月」網絡在美國串聯保釣。他不會刻意製造在保釣期間「科月」中立的假象,它本是運動的重要一部分。

林孝信說:「保釣的精神就是對自己真誠。」這樣的堅持,讓他被列入黑名單,母親逝世也不能返台奔喪,但「我不會因此為以前後悔。當初自己選擇了自己認為對的路就必須要堅持,這種選擇與堅持,無一不是經過自己深刻的見證,絕沒有一絲一亳一窩蜂的心理在內。」

他也解釋為什麼保釣會成為統派的運動:「大家看到既然中華民國沒有保衛釣魚台的願望,又看到這是帝國主義的因素,台灣跟大陸又處在分裂的狀況下;因此,如果要有效的保衛釣魚台,一個自然的邏輯就是台灣應該與中國統一。」

只不過當時全世界對中國文革瞭解太片面,有人也因為知道真相而幻滅。林孝信也承認,中國大陸的變化對他是很大打擊,但自認對中國的態度是從現實出發,不是為了遙遠抽象目標。林孝信沒有因為「中國熱」發燒而「回歸祖國」,被台灣禁足的二十一年間,他沒有踏上對岸一步──即使北京用心、用力統戰他。

社會民主還有艱苦奮戰中

林孝信首度回台兩年之後,曾到芝加哥拜訪他。當時他經營的「士林書店」生意不好,他說已開始兼賣電腦。在他素樸的家中,他還是在想著可以怎樣辦個讀書會、營隊共同來關心台灣某個議題。他的清貧簡約像和尚,但毫無倦意地長篇講述自己想法、進行溝通與說服,更像個令人難以招架的傳教士。

一九八八年他返台時,民進黨已成立。當時談到對台灣民主發展的看法時說,台灣的政治民主只賸國會全面改選這項遲早會完成的事,「但是社會民主和經濟民主還在開始起步,我認為台灣民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約十年後,他回到台灣投入社會民主,努力十八年後,他離開人世。直到此時,台灣的社會民主與經濟民主還有艱苦奮戰中,看到綠黨社民黨聯盟等第三勢的苦戰,也應證了林孝信二十七年前說的話:「我認為台灣民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12/31


   (教育廣播電台)創《科學月刊》政院褒揚林孝信教授

21

http://eradio.ner.gov.tw/news/?recordId=24976&_sp=detail

曾鈺羢

創《科學月刊》政院褒揚林孝信教授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林孝信一生積極推動科普教育,民國59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立《科學月刊》,成為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他也是當年保釣愛國人士,但不幸在今年12月20日過世,行政院感念他對傳播科學知識及為民族奮鬥,在今天(31日)的行政院會中通過,將請總統明令褒揚,肯定他的貢獻。

1/4


   (科學月刊、蘋果)懷念創辦《科學月刊》的林孝信

http://scimonth.blogspot.tw/2016/01/blog-post_42.html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108/770714/

作者/劉源俊(物理學博士,東吳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東吳大學校長。參與發起《科學月刊》,現擔任本基金會董事長)

為社會奔走而勞碌一生,創辦了《科學月刊》的林孝信,在2015年12月20日中午因肝癌辭世。

話說在1960年代,臺灣的科學教育尚十分落後。大學師資不能令人滿意,留學生多滯外不歸,而中文的課外科學讀物又非常貧乏。比起來,國外的教育環境好得太多,令人欽羨。當時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一代,是在臺灣安定社會裡成長而又未受經濟發展後金錢汙染的一代,不少人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有服務社會的熱忱。

1965年3月15日,林孝信(當時是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召集一群理學院同學開會,討論怎樣辦一個刊物,向高中學生介紹科學;會中決定先接洽報社。3月下旬,林孝信已開始向大家徵集稿件。4月12日的會中,林孝信報告已洽妥與《臺灣新生報》合作,要在該報刊出半版《中學生科學週刊》。

5月2日,《中學生科學週刊》第一期出刊,他在「發刊辭」〈我們的目的─給全國中學同學們的公開信〉上寫道:「大部分的中學生不了解科學的真相。因為在升學主義與一道道的難題下,所謂科學已經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失去了它原有的面目。而在另一方面,簡介基礎科學的書籍又顯得非常的缺乏。因此,我們嘗試開闢這塊園地⋯⋯;這是我們的第一目的。⋯⋯我們的第二個目的是幫助同學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

5月18日,林孝信再邀集同學,開「中學生科學促進會」成立大會,到有六、七十位同學,宗旨在集合有心人做有意義的事。後來這一社團雖然並未成立,《週刊》則繼續出刊到1967年的2月27日,幾乎未脫期,共八十三期。

這就是林孝信,有理想,有熱情,重實踐。當別人冷漠時,他挺身做出「第一動」,然後總樂觀地認為後繼必有人。

到了1967年的秋天,林孝信到芝加哥大學留學。翌年10月,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於是又開始醞釀新的念頭。因有感於留學生的思想分歧,他認為共同辦一份有意義的刊物會是一個促使捐棄成見的好法子。1969年2月,林孝信與當時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的清華大學李怡嚴教授等人交換意見,並與各地友人通信。芝大的同學且開了兩次會討論〈科學月刊章程〉。當事情確定之後,林孝信便開始進行籌備與組織。

1969年3月,林孝信發出《科學月刊簡報》第一期,印兩百份,寄給各地的朋友們。發起信由李怡嚴、林孝信、劉源俊、曹亮吉等十一人具名,寫道:「來美後我們都驚羨於人家多方面的進步,同時感慨於留學生的無根;⋯⋯為什麼我們不做些有意義的事呢?固然要使社會趨於理想,政治、經濟等方面是很有影響力的因素,但一般民眾知識之提高,健全的社會價值判斷體系之建立等更屬基本的內涵要素。為什麼我們不腳踏實地在這方面做點工作呢?⋯⋯出一份中學生及大一程度為對象(可包括一般民眾)的科學月刊,應是一件可以做、且是不少留學生所願意效力服務的事。」

在五月份出的第二期《簡報》第16頁寫道:「本質上,本刊是服務性的。我們不僅內容要好,編排要美觀,印刷要精美,而且價錢要便宜,使中學生有能力買。『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因此捐錢勢所難免。」為了審慎,他訂定了「第零期試印計畫」,藉以發現困難,研究克服的方法,同時希望以第零期在臺灣做市場及讀者反應的調查,以供之後的訂定方針的參考;並打算以具體的成果,來請留學生及工商業界捐款。

在大家情緒達到低潮時,林孝信決定親身到各地去遊說。六月中旬,林孝信以六天的時間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東遊。在每一處聚會,由他敘述科學月刊的緣起及籌備經過,拿出已寫的部分稿件徵求大家的意見。大家這時不客氣的提出自己的經驗及見解,把可能想到的困難都提出來,由林孝信一一作分析。最後,他的堅強信心終於使人相信,困難雖然很大,但並不是不能夠克服的。

1969年9月15日,《科學月刊第零期》試印本由李怡嚴等人運籌下在臺北市出版,受到各界好評。其中〈寫在第零期出版前〉寫道:「⋯所以,我們要辦一份科學月刊,不僅要作為學生們的良好課外讀物,也要成為一項有效的社會公器;不但要普及科學,介紹新知,並且要啟發民智,培養科學態度,為健全的理想社會奠定基礎。」該期列有共同發起人國內外共一百零四人。

夏秋學季之交,林孝信決定以兩個星期的時間帶初步的成果作第二次東遊,宣傳《科學月刊》並募捐,聘請各地、校聯絡員。

後來《科學月刊》終如期於1970年元旦在臺北市創刊。

在發刊辭中寫道:「在臺灣辦一份科學刊物,其動機亦不外是:⋯⋯這些道理人人都說得出來,不必再多費口舌,關鍵在於能否確實做到而已。⋯⋯」「⋯⋯我們的目的,決不是要替美國研究所製造一些優秀的準研究生。普遍地提高國內科學水準才是我們的原意。」出刊以後各界反應熱烈,可謂成功。(第一期《科學月刊》即下圖林孝信所手持)

17

後來的發展不必在此細述。一年後,在李怡嚴領導下,眾多的後繼者把《科學月刊》延續了下來,直到如今已歷四十六個年頭。

2010年科學月刊社慶祝創刊四十周年,林孝信在11月17日的「理想‧啟蒙‧奉獻──《科學月刊》在台灣」學術研討會前言中寫:「台灣需要提倡什麼樣的精神?拋開政治立場、年齡、性別與省籍的差異,我們是否可以共同標誌「理想‧啟蒙‧奉獻」是臺灣永續的精神?有一群人用他們的知識,在四十年前創立了《科學月刊》;他們從沉澱在生命內層的理想,以發揚科學普及教育啟蒙社會為目標,也做為履踐對培育他們成長的社會的奉獻,並且使得這個行動,成為台灣文化發展史上一件特出的事件。⋯⋯竭誠歡迎科月人與所有關心科學與普及教育的朋友,共同與會。」


   (觀察雜誌)劉江永教授悼林孝信文

http://www.observer-taipei.com/new.php?id=85

痛悼孝信兄

2015年歲末驚悉台灣島內老保釣林孝信歸去,絕對不敢相信!

孝信前輩是我最敬重的台灣學人之一。他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良師益友,一位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的好人!

在福建師範大學、北京的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他曾談笑風生,充滿激情。這就是每天堅持長跑、體型保持良好的孝信兄!

我當時認為他一定能長命百歲的,驚悉2015年12月20日他不幸病故之噩耗,實在遺憾痛心!

仔細算來,人生大多活不過36500天,能為社會做好事的時間就更有限,而71年對孝信兄來說又實在太短太短!

他在有生之年,一腔熱血,拼命做事,捍衛疆土與正義,可歌可泣!

他被稱為台灣島內保衛釣魚台的「苦行僧」。他的一生是以甘地精神保釣、以中山理想奮鬥!

他重視台灣島內青少年的培養教育而毫無私心,他常來大陸交流又充滿愛心!

孝信兄走得太早太快。我有一部新書《釣魚島歸屬考:史實、法理、證據》2016年即將出版,本想寄給他賜教的,現在只能留下遺憾!

新年本應快樂,我給許多朋友發去的都是這樣的問候與祝福!

但是,當我敲擊鍵盤緬懷孝信兄時卻情不自禁,熱淚奪眶而出!

這麼好的人保釣,釣魚島不是中國的都見鬼!

安心吧,孝信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您的精神光照千秋,保釣自有後來人!

兩岸霧霾終會散!中日必定要友好!

劉江永

清華大學教授

2016年元旦

1/6


   (聯合專欄)未竟的社會理想——向公民社會的先行者林孝信致敬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9096/1424220

林吉洋

22

圖/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或許拜網路發達所賜,近年來「公民團體」、「公民記者」等網絡串聯與自發行動蔚為風氣,民間力量蓬勃發展,終於在318社會力量大爆發,這股力量甚至有機會以第三勢力姿態參與主流政治。

此時,我想起一位公民運動的先行者,保釣時的學運領袖、《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他在2015年12月20日於台南成大醫院辭世,對於「公民社會」運動而言,是一個巨人的倒下。

林孝信自學生時代憑藉優異表現,順利留學美國在科學領域展露頭角,1970年憑藉一股科學救國的熱情與傻勁,號召留美學生創辦一本「中下階層都能買得起」的科學雜誌。

隨後在1970年末因保釣運動違逆當局而被註銷護照,失去芝加哥大學博士候選人資格,從此被迫流亡海外直到九零年代才得以解禁歸鄉。

一位與林孝信老師有忘年之交情誼的友人形容他是「在混濁的世間踽踽獨行,不計毀譽」的老左知識分子。「老左」可能有兩個意思,一是年紀稍長思想卻十分年輕與留學生相處甚篤。

老派也可視為是一種「時不予我」的形容,他在滯留美國20年後回到台灣,社會經歷各種論戰、選舉動員等力量拉扯,或許已不是他所熟悉的「故國」。

然而回台後的林孝信理想性不減,仍投入各種風風火火的社會改革運動,最重要包括推動社區大學運動,除了主編《社大開學》廣泛的連結社會運動與社區大學,林孝信特別關注全球化資本主義發展下農村與弱勢者的處境。

友人追憶林孝信是個物質生活極簡近乎窘迫,對留學後輩卻是親切照顧有加,是極為重視思辨與實踐的知識份子,林孝信的思想資產與哲人風骨,應予以緬懷追思。

作為社區大學的晚進者、公民傳播行列之一,希冀拋磚引玉,以紀念前人之奉獻,是以為文。

知識解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走過80年代的街頭狂飆,台灣在90年代完成的民主化僅僅只有選舉形式的民主,整個社會仍然充滿著威權性格,而不是鼓勵自由思考追求自我實現。

除了保守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之外,公民素養的提升成為當務之急,林孝信與黃武雄及其他推動社會改革理想的學者賢達共同催生社區大學,林孝信並擔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常務理事。

林孝信認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之所得以延續,很大原因來自於知識的菁英化、或稱知識的壟斷,因此社區大學成為林孝信寄予厚望的陣地。他提倡「知識解放,改革教育體制,使其合乎社會正義,幫助弱勢者或被壓迫者的團結,從而使弱勢者與被壓迫者團結行動起來,達到社會改造的目標。」

打破後威權時代的牢籠

政治上的威權體制雖然已經結束,然而民主的社會卻仍遙不可及,從教室到到街道,人民的身體與思考仍然處於無形的威權壟罩。公民的內心牢籠顯現於,民眾雖然有了投票權,卻沒有能力、沒有意願的積極監督執政者與民意代表。

選舉制度並未解決問題,反而成為問題根源之一。

缺乏民主核心價值的深化,人民賦予權力的執政者為了鞏固政權反而競逐金權,監督的民意代表卻勾結利益集團、濫權醜聞時有所聞,賄選買票風氣敗壞。在公民社會無法有效監督下,民主政治品質低落淪為國際笑話。

走向民主化的台灣社會跌跌撞撞,經濟繁榮但人心浮躁,貪婪投機貧富不均社會價值混亂,重大犯罪頻傳,種種現象導致社會人心惶惶。

因此當時改革力量尋找新的願景,社會理想不應當簡化為政治符號,而應當培養有意識、有能力與政治部門抗衡的公民社會,社區大學的理想因而被提出,希冀「建立一個能夠提昇公民素養、創造台灣新文化的公民社會」。

23

圖/清華大學圖書館提供

公民社會理想

有持論者認為公民社會是一個內容空泛的「粗糙神話」;或視公民社會為「資產階級民主」的利益代言,批評其缺乏性別視野,忽略中下工農階層的參與。然而「公民社會」這個理想的內涵本身就包含的左右立場的視野。

社區大學運動開拓者提出「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的主張,藉以回應台灣社會困境的理想訴求,希望藉由成人教育過程養成積極的公民意識,同時屏除由於知識的壟斷與菁英化。運動者積極倡議,在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獲得積極回應,社區大學遍地開花。

作為社區大學運動參與者之一,林孝信在〈成人教育傳統中的知識解放〉提到知識原先是提升人類幸福,卻成為與人類幸福矛盾的對立物。在專業分工社會,菁英「藉由知識謀取私利控制他人,知識成為維繫社會不平等的保守力量。」

因此林孝信格外重視農工階層的知識啟蒙,積極的推動社區大學不應該只是城市人享受的特權,而更應該普及到資源匱乏的族群,例如農村地區與勞工、以及語言文化瀕臨傳承危機的客家族群。

在林孝信等人的推動下,曾經全島性拜訪農漁會,積極推動普設農村型社區大學工作。由林孝信擔任執行長的社大全國研討會,於2003年社大全國研討會由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起草發布〈呼籲普設農村型社區大學的聲明〉,關注台灣三農問題,並希望藉由社區大學導引農村的學習力量,翻轉農村邊緣化的角色。

社區大學運動的挑戰

社區大學所欲達成的「公民社會」內容,實然涵括跨光譜的社會理想,或可藉用1930年代義大利共產黨人葛蘭西的革命理論「陣地戰」以理解左翼的公民社會理念,亦即藉由社區大學發動一場持續的政治文化運動,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認識的歷史與政治環境,進而取得改變自身處境的方式和方法。

然而理想的實踐總是需要資源挹注與不斷修補團體內部的共識,作為一個標榜知識解放的運動,內部從來不乏檯面上的辯論或是隱晦的路線之爭。從對外社運議題的連結參與、到社大學位認證制度的爭取與否,作為台灣民主化社會改革的本土產物,無可避免與政治情境與思想立場所左右,社大的定位與價值一直在辯證與角力中探索前進。

在現實中社區大學長期在政府治理與市場化壓力當中擺盪,由於法源得以從公部門取得資源,卻也在法令上成為政府的「委辦單位」,更甚者承受民意代表霸凌、遭遇機關以上級之姿要求「配合政府政令宣導」。

諷刺的是,自言因公民社會運動促發「白色力量」參選獲勝的柯文哲市長,構想以社區大學作為平台、邀請企業家傳授經驗打造「老闆學校」。市長不識社大「公民社會」理想的無心之過,卻也點出現實情境中,社大光環的褪色。

在公民社會理想的足跡之上,持續著變動與鐘擺的過程,在這個以「公民之名」行使追逐社會公義理想的時刻,或可進一步理解「公民社會」的理想。

林孝信是台灣公民社會的實踐者、社區大學運動的重要推手,與年輕人一起捲起袖子做事的親切長者、他對弱勢者的關懷與理想的執著追求,讓人心生敬意。在「老林」走入人生盡頭的一刻,也是值得追憶這位「老派」理想主義者的時刻。

1/8


   (風傳媒)張冬凝觀點:熱血青年轉眼老,唯他不變─悼林孝信

http://www.storm.mg/article/77306

張冬凝 2016年01月08日 06:30

24

林孝信為了拒絕「保釣減溫」,當年連護照都被撤銷成了黑名單。(陳姿容提供)

2015年12月20日,臺灣的消息,「林孝信因罹患肝癌,20日11時12分於台南成大醫院與世長辭,享壽71歲。林孝信不但對台灣的科學教育貢獻卓越、1970年代並曾在美國參與保釣運動」。

整個新聞的報導中,大部分是在著墨於林孝信創辦《科學月刊》的介紹,同時,極簡單的介紹了他曾經參加了保衛釣魚臺的運動。

25

林孝信推廣科教育紮根工作不遺餘力。(綠書店提供)

1971年元月芝加哥的嚴冬,氣溫下達華氏零下40度,有一大群的臺灣留學生在芝加哥城中的密西根大道日本領事館的門前示威和遊行,抗議日本霸佔釣魚臺。那是我在記憶中第一次見到林孝信。2012年9月23日,在臺北市也有一個保釣遊行。遊行的起點是臺北市的中山紀念堂,遊行經過了仁愛路、光復南路、忠孝東路,長春路、到慶城街口的「日本交流協會」遞交了抗議書以後才宣佈解散。

兩次聚會在時間上相差了四十一年。在空間上,一個是在寒冬的芝加哥,一個是在秋老虎中將近華氏95度的臺北。一個是一大堆年輕的臺灣的留學生,一個是扶老攜幼的臺北民眾。而兩者唯一沒有變化的就是,我們的領土釣魚臺人仍然在日本人的霸佔之下。而在這一次臺北舉行的保衛釣魚臺遊行中,我們見到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在遊行的隊伍中,或做協調,或做演說,或呼口號,而他,就是在四十多年以前,那一位在芝加哥大學翩翩少年的留學生林孝信林君。

當我緊握林君的手掌,已經分不出來臉上出來的是汗水還是淚水?我激動地告訴他,我曾經和他一起在芝加哥遊行過。或許,他不記得我是誰,或許他不會知道我是誰,可是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曾經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我們熱血都一起沸騰過,為同樣的理想奮鬥過,為同樣的激情感動過。看到他的滿頭白髮,發現江山依舊,而我們卻已經垂垂老矣。

我在芝加哥日本領事館前保衛釣魚臺運動的遊行中,有了三個收穫。第一,開車回家的時候,大概腦袋被凍壞了,在芝加哥湖邊大道上,不該轉彎的地方轉彎,在六條單行道上,逆向行車,吃了一張罰單。第二,是回到家以後生一場大病,在床上躺了一個禮拜。第三,收到臺灣政府的警告,叫我以後聽話一點,少參加這些活動。這個警告是透過我的岳父傳過來的。大約,我的岳父曾為黨國做個不少貢獻,所以對我只是個守口頭的警告而已,沒有其他更大的影響。

而林孝信就沒有我的幸運,1970年底林孝信參與保釣運動,因為拒絕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要求「保釣減溫」,名列黑名單,護照被沒收、失去中華民國國籍,被迫放棄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候選人資格,使他即將在芝加哥大學要拿到的物理學博士功虧一簣。

而且更淒慘的是,由於他的護照被沒收,使他長年無法返台,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林孝信才得以回台定居。据報載,當年從美國返回台灣,他捐贈了二十至三十箱保釣運動相關的檔案。林孝信說,保釣運動的歷史長期被台灣社會所忽略,他希望透過相關文獻的展覽與討論,能夠再度呈現七十年代保釣運動的原貌。

我和林君相同的是,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是在臺灣受的教育,臺灣的學校教育我們要愛國,教育我們說,一寸山河一寸血,教育我們說,我們需要捍衛我們的國土。可是當我們遵循政府教育我們的方式,獻出我們的激情的時候,卻又有受到完全不同的對待。在美國,遊行示威是家常便飯,1791年12月15日通過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確立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集會自由。在美國我們參加過無數次的遊行和示威,可是從來沒有收到過政府的警告過。而即使在現在的臺灣,遊行示威也是成了家常便飯,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否對現在臺灣的自由民主,心存感恩之情。

林孝信曾說,當年投身保釣運動的留學生,無怨無悔地付出,即使受到政治的迫害,但這段歷史並不被社會所瞭解。相較於台灣社會現今的功利走向,當年這些熱血青年都是充滿理想性格,為了追求理想與真相,完全不考慮個人的生涯規劃,而顯然的是,他自己就是這一個說辭的最好的詮釋。

林孝信對保釣的堅持數十年不變。(圖為2012年台北保釣遊行,林孝信擔任召集人/美國之音張永泰攝,維基百科)

二0一二年臺北的釣魚臺遊行,難以理解的是,參加遊行的人大約不到兩千人。而且,參加遊行的人,許多都是中老年人。顯然的是,年青人的人群裡,已經見不到昔日臺灣在美國留學生的理想和熱情。在同一天,在臺北日式的百貨公司中血拚的人,可能大大的超過了釣魚臺遊行的群眾。

筆者在尼斯或是坎城,見到的漁船尚稱華麗,可是延著地中海向東,漁船開始破舊,到了土耳其,漁船破舊的程度,有慘不忍睹之感。在蘇澳看到的漁船破舊的程度,和土耳其幾乎不相上下,想見蘇澳的漁民謀生的辛苦。在那一次的遊行,有蘇澳的漁民,為了在釣魚台海域捕魚,而受到日本海軍的驅趕,在遊行中表達抗議。看到蘇澳漁民在遊行隊伍之中,尤其覺得心酸。

有一位年輕的少婦,抱著她約一歲的孩童,走完了全部遊行的全程,至今,她揮著汗,背著孩子蹣跚的腳步,也使我一生難忘。

僅作此文,以為林孝信先生的紀念。

附註:林孝信老師公祭紀念追悼會
時間:2015年1月10日(日)上午10時
地點:台南市立殯儀館景行聽
地址:台南市南區國民路268號

*作者為美國註冊會計師,夏威夷中國日報總裁和夏威夷中文電視華夏電視台榮譽董事長。本文原刊《夏威夷中國日報:老張看美國》,授權轉載。


   (公庫、蘋果、苦勞)【採訪通知】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  林孝信教授告別式

27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41862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109/770922/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4379

文/林孝信教授治喪工作小組

台灣科學教育的基石、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的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創辦人林孝信將於一月十日早上十點假台南市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公祭。

老林,是工作伙伴、同志以及學生們對他的膩稱。告別式主題「再見」,是對老林奮鬥的過去的集中再現;「再見」,更是對老林未竟志業的一種前瞻、鼓吹。

林孝信先生出生於一九四四年,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日過世,享壽七十一歲。他的大半生追求知識真理、為民族與民主運動歷程奠定不可磨滅的基石。他是知識的啟蒙者、教育者,也是草根知識分子的重要楷模,更是試圖改善社會、信念堅定的思想家。

在知識分子覺醒的一九七○年代,也燃起林孝信先生對於政治、社會的關懷。他在美國就讀芝加哥大學期間,投身保釣運動,曾被列入黑名單而長期羈留海外,解嚴後始得返台。然而這並未打擊他的信心,他不屈不撓地追求真理,為民主與民族運動的歷史,寫下壯闊的篇章。

林孝信先生相信藉著知識傳播能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他生前說過:「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這即是他實踐知識的重要理念,讓知識啟蒙群眾、服務群眾,透過知識讓社會不斷進步。

此次林孝信教授公祭,由主委陳明忠先生主持。參與者包括台灣科學界、政治界、學術界、社運界等不同領域知名人士,共同向林教授生平貢獻至上最高敬意。

一、時間:2016年1月10日(星期日) 上午10時

二、地點:台南市立殯儀館景行廳(台南市國民路268號)

三、主持人:主委 陳明忠

副主委 李遠哲、劉兆漢、劉源俊、鄭村棋

四、連絡人:林孝信教授治喪工作小組

五、電子訃聞連結:「再‧見,老林」電子訃聞

六、流程:

時間儀程內容人員
110:00-10:05報幕陳慈立(司儀)
210:05-10:10開場告別式內容總導說,介紹治喪委員黃德北
310:10-10:20短片再‧見,老林南藝音像紀錄研究所
410:20-10:25致詞1解放知識,改造社會陳明忠
510:25-10:30致詞2啟蒙教育,胸懷大志劉源俊
610:30-10:35致詞3海外保釣,民主支援熊建劬
710:35-10:40致詞4夙夜匪懈,改造社會鄭村棋
810:40-10:45致詞5馬不停蹄,解放知識李易昆
910:45-10:50致詞6春風化雨,以啟後進王藝樺
1010:50-11:00致詞7為了將來的好日月陳美霞
1111:00-11:08頒褒揚令總統
11:08-11:10總統致意
1211:10-11:15獻詩再見老林
1311:10-12:00公奠禮公部門、學校全體人員
團體致意

1/9


   (風傳媒)「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 1月10日向林孝信說再見

http://www.storm.mg/article/77813

洪與成 2016年01月09日 10:00

28

知名保釣人士、《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的公祭將於10日上午於台南市殯儀館景行廳舉行。(中評社)

知名保釣人士、《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去年12月因肝癌病逝,享壽71歲,家屬與各界人士將於10日上午於台南市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公祭。林孝信遺孀陳美霞表示,過去林孝信長期投入台灣民主化運動,結交許多戰友,也有許多人傳承他的志業,讓林孝信的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

林孝信過去投入保釣運動,海外留學期間曾因此遭列入黑名單。林孝信並創辦《科學月刊》、《民主台灣》等刊物,並發起聲援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明忠行動,對啟迪民智、推動民主化貢獻頗多。1988年黑名單解禁返台後,林孝信積極推動社區大學的創建與發展、大專院校通識中心推廣科普教育、釣魚台教育計畫等,時常一天內搭火車南北奔波。

林孝信逝世後,在世新大學教授黃德北、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等人號召下,約350名來自社會各界人士在短期內組成治喪委員會,並由陳明忠擔任公祭主持人,共同表達對林孝信的不捨與理想的繼承,治喪委員會更在訃聞上以「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來總結林孝信一生的志業。

長期投入公衛運動的成大公衛所教授、林孝信遺孀陳美霞,則以「為了將來的好日月」為題,回憶與林孝信相識到交往、成家與奮鬥的過程。

文中提到,陳美霞因林孝信發起聲援陳明忠行動,經歷思想的震撼,同時也與林孝信結緣,並與其他夥伴共同投入爭取台灣公平正義的行列。而過程中,林孝信因不辭辛勞日夜奔波,最終積勞成疾病逝,陳美霞表示,自己雖心有不甘,但與林孝信比翼併肩終身不悔。

陳美霞表示,蠟燭有燒盡的時候,但人的精神可以不朽。林孝信逝世後,許多來自各界的戰友、學生與後輩,全心投入林孝信生前資料整理,以及公祭、追思會籌備等工作,代表已有許多人接下他的志業與使命,林孝信可以完完全全、安安心心的長眠了。

1/10


   (中時)《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今告別式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10000410-260107

曹婷婷/台南報導

《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鬥士林孝信,上月20日辭世,令各界不捨,今日上午10時在台南市立殯議館舉辦告別式,好友及學生精心製作紀錄片追思「老林」,擱下不捨,刻畫他畢生想讓台灣更美的歷程,緬懷他離去身影。

身為台灣科普先驅、海外保釣運動者,林孝信的辭世不只至親好友不捨,各界也寄予哀悼,林孝信教授治喪工作小組說,這一場告別式有別於一般喪禮,籌辦過程,除了至親投入參與,許多學生、好友各自出力,特別拍攝一支紀錄片,緬懷並延續老師志業,希望讓台灣整體社會更好。

告別式主題「老林,再見」,治喪小組說,老林,是工作伙伴、同志以及學生們對他的暱稱,「再見」更是對老林未竟志業的前瞻、鼓吹。

林孝信公祭由主委陳明忠主持,總統馬英九頒褒揚令並致意,當天參與者包括台灣科學界、政治界、學術界、社運界等不同領域知名人士,共同向林教授生平貢獻致上最高敬意。告別式後,至親好友與學生也預計在3月舉辦追思會。

享壽71歲的林孝信,大半生追求知識真理、為民族與民主運動歷程奠定不可磨滅的基石,是知識的啟蒙者、教育者,也是草根知識分子的重要楷模,更是試圖改善社會、信念堅定的思想家。

在知識分子覺醒的1970年代,他在美國就讀芝加哥大學期間,投身保釣運動,曾被列入黑名單而長期羈留海外,解嚴後始得返台,這並未打擊他的信心,他不屈不撓追求真理,為民主與民族運動,寫下壯闊篇章。

(中國時報)


   (蕃薯藤)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 《科學月刊》創辦人今告別式

http://n.yam.com/nownews/life/20160110/20160110499385.html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創辦人林孝信上月20日過世,今(10)早10點舉行公祭,治喪小組表示,「老林」是工作伙伴、同志以及學生們對他的暱稱,今天告別式主題「再‧見,老林!」,便是對其奮鬥的過去的集中再現;「再見」更是對老林未竟志業的一種前瞻、鼓吹。

林孝信出生於1944年,2015年12月20日過世,享壽71歲。他在美國就讀芝加哥大學期間,因投身保釣運動,曾被列入黑名單而長期羈留海外。

治喪小組指出,林孝信相信藉著知識傳播能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他生前說過「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這即是他實踐知識的重要理念,讓知識啟蒙群眾、服務群眾,透過知識讓社會不斷進步。

今天公祭,參與者包括台灣科學界、政治界、學術界、社運界等不同領域知名人士,共同向林孝信生平貢獻至上最高敬意。


   (蘋果)再見科學月刊老林 馬英九頒褒揚令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110/771625/

29

林孝信家人向參加告別式親友與各界致意。劉榮輝攝。

台灣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上月20日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壽71歲,今天上午在台南市立殯儀館景行廳舉辦告別式,包括科學界、學術界、社運界及林孝信的學生、親友齊聚緬懷,送他最後一程。總統馬英九親臨致意,並頒發褒揚令,褒揚他的貢獻。

告別式設定主題「再見老林」,式場布置莊嚴。林孝信教授治喪工作小組表示,老林,是工作伙伴、同志及學生對他的膩稱,告別式主題「再見」,是對老林奮鬥的過去的集中再現;「再見」更是對老林未竟志業的一種前瞻、鼓吹。

林孝信1944年出生於宜蘭,大學時投入台灣的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林孝信聯合在美國各地的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將科學知識普及於國人;次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月》建立的留學生網絡也成為海外保釣運動網絡。

林孝信的親友表示,林因參與保釣運動放棄了博士學位,之後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而上了「黑名單」,長年無法返台;曾參與台灣民主運動、成立「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拯救政治犯陳明忠等工作。1990年代中期,林孝信回台定居,隨後投入多項台灣的公共活動,包括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與釣魚台教育宣傳等。

治喪工作小組指出,林孝信大半生追求知識真理、為民族與民主運動歷程奠定不可磨滅的基石,他是知識的啟蒙者、教育者,也是草根知識分子的重要楷模,更是試圖改善社會、信念堅定的思想家。

林孝信生前說過:「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堅信藉著知識傳播能創造更公平正義的社會。(劉榮輝/台南報導)

30

總統馬英九頒發褒揚令,由林孝信遺孀接受。劉榮輝攝。


   (中時)「再‧見,老林」林孝信告別式 馬英九贈褒揚令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110003054-260405

程炳璋黃仲裕/台南報導

31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病逝,10日在台南市立殯儀館公祭,總統馬英九(右)到場致祭,並頒發褒揚令,由林孝信遺孀陳美霞(左)代為接受。(黃仲裕攝)

創辦科學月刊的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林孝信上月20日肝癌過世,享壽71歲,今(10)日在台南市立殯儀館舉行公祭,他過去參與海外政治抗議行動與保釣運動,在台灣的社運、文化、政治界受人敬佩,尊稱他「老林」,總統馬英九到現場頒發總統褒揚令,紀念一代大師逝世。

「老師,你不在了,但也無所不在了」10日的公祭上,林孝信的家人、親友、學生陸續上台追悼,46年前,他以「科學報國」、「讓科學在故鄉生根」為訴求,創辦科學月刊,投入自然科學領域,卻因參與保釣運動名列黑名單,失去國籍,他旅居美國,也因此轉投入政治、經濟的社會科學領域。

林孝信19年前回到台灣,致力推廣通識教育,曾任全國社大常務理事,世新大學克做教授,因此結識社運、公衛、媒體改造等各路夥伴,朋友們稱他一聲「老林」。外界對他則有「保釣苦僧」的印象,學界則稱他的精神像甘地。

回台後的林孝信為了教育與工平社會賣力,長年南北奔波,追著火車跑,去年12月20日終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

公祭現場中,以一句「再‧見,老林」做為標語,道盡各路人馬對他的思念,工運領袖鄭村棋還帶著一群彼此的好友,在追悼會上引吭高歌,紀念曾與他一起為社運打拚的日子。

總統馬英九今日上午11時抵達現場,他與家屬、親友一一握手表達敬意,在台上頒發總統褒揚令給遺孀陳美霞,全程未發一語即離去。

(中時)


   (中央社、中廣)林孝信公祭 馬總統致祭頒發褒揚令

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601100075-1.aspx

http://news.rti.org.tw/news/detail/?recordId=245340

32

曾參與保釣運動的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去年12月肝癌病逝,10日在台南市立殯儀館公祭,總統馬英九(右)到場致祭,並頒發褒揚令,由林孝信遺孀陳美霞(左)代為接受。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攝 105年1月10日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0日電)曾參與保釣運動的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去年12月肝癌病逝,今天在台南市立殯儀館公祭,總統馬英九到場致祭,並頒發褒揚令。

林孝信公祭有股淡淡的哀愁,好友們紛紛上台表達思念,工運人士更高歌悼念,現場還播放「再.見.老林」紀念影片,回顧享壽71歲的林孝信理想和遠景。

馬總統上午11時抵達致祭,並頒發褒揚令,由林孝信遺孀陳美霞代接受致謝。

林孝信在海外留學期間,曾因保釣運動被列入黑名單,重返台灣後積極推動社區大學創建和發展。1050110


   (僑報網)告别林孝信 马英九颁褒扬令

http://opinion.uschinapress.com/2016/0110/1049396.shtml

侨报网 作者:吴雅乐

侨报记者吴雅乐1月10日台南报道】知名保钓健将、科学月刊创办人林孝信去年12月因肝癌病逝,享寿71岁,家属与各界人士10日上午于台南市殡仪馆景行厅举行公祭。马英九于林孝信灵前鞠躬致哀,并颁授褒扬令表彰林孝信对台湾科学普及教育的卓越贡献,由遗孀陈美霞代表接受。

陈美霞致词时表示,过去林孝信长期投入台湾民主化运动,结交许多战友,也有许多人传承他的志业,让林孝信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陈美霞感性地对林孝信喊话,“既是众人的林孝信,也是自己的老公”,感念他的付出,“现在你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睡了”。

33

遗孀陈美霞致词,子女陪同。(侨报记者吴雅乐摄)

34

林孝信公祭,马英九颁褒扬令。(侨报记者吴雅乐摄)

35

林孝信公祭现场。(侨报记者吴雅乐摄)

公祭会场上播放林孝信的纪念影片,回顾他毕生的理想与愿景,穿插其生平“从启蒙运动谈科学普及”、“从历史纵切面与知识横切面阅读科普书籍”、“保钓运动与台湾社会”、研习营和大学杂志再思考的影像片段,其中还有他在1998年时,历经多年的海外黑名单、护照被吊销,终于返回台湾的珍贵画面。

“科学民主反霸权,万里征途只等闲;忧国忧民为家园,人间路途志更坚”,告别式上,讣闻以此介绍人称“老林”的林孝信,一篇长文介绍他平实的一生中展现的不平凡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特质;“实践”二字更为老林坚苦卓绝的一生做了完美的脚注。

林孝信胞弟、前资深媒体人林圣芬说回忆哥哥点滴,求学过程一直很优秀,非常敬佩,林孝信攻读博士期间,花很多心思投入保钓运动,被迫完成学业之路如果换作今日应该一切会变得不一样。家属表示,林孝信的灵骸将暂奉于佛光山,日后将择期于钓鱼台海域举行海葬仪式。林圣芬说明,这次公祭希望以各界怀念他的方式举行,随后希望二月份在台北接续主办一场追思会。

这场出席活动的人士一共来自“海外保钓”、“台湾保钓”、“社运界”、“公卫界”、“通识教育”、“科学教育”、“小区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其中,与林孝信也颇有渊源的高雄市长陈菊也在范巽绿陪同下,从百忙的选举行程中抽空出席。

解严后,林孝信终于回台定居,林孝信去年4月被发现罹患肝癌末期,积极接受治疗,年底12月辞世后,在世新大学教授黄德北、前中研院院长李远哲等人号召下,约350名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在短期内组成治丧委员会,并由陈明忠担任公祭主持人,共同表达对林孝信的不舍与理想的继承。

与他合作过或有交集的逾20个社运、公卫、社大、通识教育、媒体改造与校园学子各路伙伴,跨领域、世代、文化、体制内外与不同党派连结。治丧委员会更在讣闻上以“科月保钓民主支持通识教育五十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电邮网联志士间;江河滚滚征途漫漫东海江山犹强占,风起云涌英雄老去火种传承更争先”来总结林孝信一生的志业。

白色恐怖受难者陈明忠、台湾钓鱼台光复会理事长刘源俊、工运领袖郑村棋、社团法人小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兼芦荻社会大学主任李易昆、世新大学社发所教授黄德北、美国工程师熊建劬、台南艺术学院学生王艺桦,在告别式上代表各团体,述说自己心中“老林”的故事,诗人詹澈也献诗缅怀。

此外,郑村棋形容林的一生是行动者也是革命者,并与工运界代表在台上合唱工运歌曲纪念林孝信。陈美霞表示,林孝信因不辞辛劳日夜奔波,最终积劳成疾病逝,自己虽心有不甘,但与林孝信比翼并肩终生不悔;她说,蜡烛有烧尽的时候,但人的精神可以不朽。

(编辑:郭剑)


   (聯合)悼念保釣鬥士林孝信 總統頒發褒揚令

http://a.udn.com/focus/2016/01/10/16763/index.html

36

  • 「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先驅,上月肝癌過世,享年71歲。
  • 總統馬英九頒發褒揚令,表彰其一生致力科普教育傳播、引領民主思維風潮。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也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去年12月20號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71歲,今天上午在台南市立殯儀館公祭,馬英九總統到場致祭,頒發褒揚令,表揚他一生對社會國家的貢獻。

37

林孝信告別式,總統頒褒揚令。記者修瑞瑩/攝影

因肝癌病逝 享年71今天公祭

林孝信公祭會場有股淡淡的哀愁,包括保釣界、科普教育界及社區大學等各界人士上台表達思念,稱讚他是永遠的行動者,只要對社會國家有利的事情,一定馬上去做,有工運人士高歌悼念,現場還播放「再.見.老林」紀念影片,回顧林孝信一生理想和遠景。

馬英九總統上午11時抵達致祭,頒發褒揚令,由林孝信遺孀陳美霞代接受致謝。陳美霞表示,林孝信一輩子為社會運動奔波,常常會念他不好好休息,現在終於可以安心休息了。

創辦科學月刊 曾列入政府黑名單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林孝信1944年出生宜蘭,就讀台大物理系時,就與台灣新生報合作,主編「中學生科學週刊」,後赴美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物理碩士、攻讀博士,與同好1970年草創「科學月刊」。

1971年適逢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曾成為海外保釣運動的主要動力網絡,林孝信被政府列為黑名單,護照被沒收,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國籍的人,但他仍積極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創辦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一直到1997年才得以返台,在大學任教,仍致力科普教育,不改其志,並推廣社區大學理念。

林孝信曾說,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

清大教授臉書哀悼「他是心靈與行動的巨人」

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透過臉書表示哀悼與不捨,「林孝信是一位心靈與行動的巨人,在有他召喚的努力下,台灣的通識教育,形式上與結構上有了改善,但立基於學習者主體性的實踐仍需努力,因而感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卻先走了」。

保釣老戰友陳讚煌教授以「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50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描述林孝信的一生,強調「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這是老林的遺願,也是年輕朋友們的承諾。」

聯合晚報/修瑞瑩、彭宣雅、牟玉珮 報導
聯合晚報/巫湉寧、韓光耀 製作
主圖/記者修瑞瑩 攝影


   (聯合)科學月刊林孝信公祭 總統頒褒揚令

http://udn.com/news/story/1/1432720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上午舉辦公祭告別式,總統馬英九特別前往頒發褒揚令,表揚他一生對社會國家的貢獻。

公祭上午10點在台南市立殯儀館舉辦,包括保釣界、科普界,及社區大學等各界人士,都前往祭弔,他的太太陳美霞及兩名女兒,也都在場。

林孝信是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上個月20號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年71歲。

林孝信1970年創立「科學月刊」,之後在美因參與保釣運動被列為黑名單,護照被沒收,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國籍的人,一直到1997年才得以返台,仍致力科普教育,不改其志。

返台後,與友人推動社區大學。林孝信曾在訪談中說,成立社區大學目標有兩個:第一,希望解放知識,讓知識不再是少數菁英鞏固名利地位的工具;第二,希望成就市民社會,藉著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

許多與他志同道合的戰友在公祭現場致詞,稱讚他是永遠的行動者,只要對社會國家有利的事情一定馬上去做。

陳美霞則表示,先生一輩子為社會運動奔波,常常會唸他不好好休息,現在終於可以安心休息了。

總統馬英九上午前往林孝信公祭現場頒發褒揚令。記者修瑞瑩/攝影


   (聯合)林孝信台南告別式 總統頒褒揚令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432804

聯合晚報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因為肝癌病逝的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家人上午為他舉行公祭,馬英九總統往頒發褒揚令,表揚他一生對社會國家的貢獻。

公祭上午在台南市立殯儀館舉辦,包括保釣運動,科普界,及社區大學等各界人士,都前往祭弔,他的太太陳美霞及兩名女兒都在場。

林孝信是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創辦人,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推動者,去年12月20號因肝癌病逝,享年71歲。

林孝信1970年創立科學月刊,之後在美因參與保釣運動被列為黑名單,護照被沒收,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國籍的人,一直到1997年才得以返台,仍致力科普教育,不改其志。

許多與他志同道合的戰友在公祭現場致詞,稱讚他是永遠的行動者,只要對社會國家有利的事情一定馬上去做。

陳美霞表示,林孝信一輩子為社會運動奔波,常常會說他不好好休息,現在終於可以安心休息了。


   (聯合、世界新聞網)科普先驅、保釣苦僧 林孝信,學界憶他像甘地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432803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1432803

http://www.worldjournal.com/3655973/

聯合晚報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林孝信(左)畢生推動保釣、科普、社大及通識等四大領域。 報系資料照

「科學月刊」創辦人、1970年代海外保釣運動先驅林孝信,民國104年12月20日因肝癌病逝成大醫院,享壽71歲,大陸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在「紀念林孝信老師」臉書留言稱讚林孝信的為人與事蹟,「他在有生之年,一腔熱血,拼命做事,捍衛疆土與正義,可歌可泣」。「他被稱為台灣島內保衛釣魚台的苦行僧」、「他的一生是以甘地精神保釣、以中山理想奮鬥」。

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也透過臉書表示哀悼與不捨愛到感嘆,「林孝信是一位心靈與行動的巨人,在有他召喚的努力下,台灣的通識教育,形式上與結構上有了改善,但立基於學習者主體性的實踐仍需努力,因而感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卻先走了」。

林孝信1944年出生宜蘭,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畢生推動保釣、科普、社大及通識等四大領域,返台後全力推動社區大學,朋友暱稱他為「老林」。在大學時代,林孝信就投入台灣科普教育工作。1970年在芝加哥大學留學期間,曾聯合在美國各地台灣留學生成立科學月刊,希望能將科學知識普及全國。

1971年爆發釣魚台事件,科學月刊建立的留學生網絡,曾成為海外保釣運動的主要動力網絡,林孝信因參與保釣運動,被國府列入黑名單,失去國籍滯美,最後放棄美國的博士候選人資格。即使如此,林孝信仍積極參與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創辦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關注的層面從科學跨到政治、經濟等,直到1997年才如願返台。

保釣老戰友陳讚煌教授以「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描述林孝信他的一生,強調「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這是老林的遺願,也是年輕朋友們的承諾。」


   (中評社)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 擇期釣魚台海域海葬

http://hk.crntt.com/doc/1040/7/8/6/104078654.html?coluid=1&kindid=0&docid=104078654&mdate=0110121420

38

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馬英九頒褒揚令。(中評社 趙加麟攝)

中評社台南1月10日電(記者 趙家麟)知名保釣人士、《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去年12月肝癌病逝,享壽71歲,家屬與各界人士於10日上午於台南市殯儀館舉行公祭。同樣身為保釣運動的參與者馬英九出席告別式並頒褒揚令,表彰林孝信一生對護土、科學教育的奉獻。

林孝信(1944-2015)從科普、海內外保釣運動、戒嚴時期支援台灣民主運動、社運、工運、左翼政治力量集結,到近十幾年來全力投入社區大學、公共衛生、通識教育、政治經濟學課程和媒體改造,臨終前念茲在茲的釣魚台保育計劃等。

公祭時播放了林孝信的紀念影片,回願其一生理想與願景,家屬表示,林孝信的靈骸將暫奉於佛光山,日後將擇期於釣魚台海域舉行海葬儀式。

40

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馬英九頒褒揚令。(中評社 趙加麟攝)

林孝信自台大物理系畢業後,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1971年時,他已通過資格考,卻發生“釣魚台事件”,美國將釣魚台列嶼劃歸琉球管理,引發保釣風潮,林孝信與數百名台灣留學生在美發起遊行,沒想到竟因此被列入政府“黑名單”,直到1988年台灣解除戒嚴後,林孝信才得以重新踏上台灣;1997年正式返台定居後,並持續關心釣魚台問題前後長達40年,直到臨終。

林孝信在1970年創辦的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被喻為是台灣科學教育的基石、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也讓林孝信成了台灣知識的啟蒙者、教育者、草根知識分子的重要楷模。

41

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林孝信將保釣做為一生志業,力行不懈。(中評社 趙加麟攝)

治喪委員會在訃聞上以“科月保釣民主支援通識教育五十年,披星戴月夙夜匪懈電郵網聯志士間;江河滾滾征途漫漫東海江山猶強占,風起雲湧英雄老去火種傳承更爭先”來總結林孝信一生的志業。

42

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林孝信將保釣做為一生志業,力行不懈。台灣保釣代表出席悼念。(中評社 趙加麟攝)

43

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林孝信將保釣做為一生志業,力行不懈。海外保釣代表出席悼念。(中評社 趙加麟攝)

44

台保釣健將林孝信公祭,林孝信將保釣做為一生志業,力行不懈。(中評社 趙加麟攝)


   (中時)擁抱理想 勤而行之的林孝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10000361-260109

劉源俊

我與林孝信兄熟識逾50年,既是大學同窗,又是許多工作的同志。孝信兄因長年積勞而成疾,竟在盛年仙逝,實是大家始料未及。如今留下許多未竟的關懷與志業,相知者都扼腕嘆息!

孝信兄一生經歷豐富,參與面極為廣泛;每個認識他的人都只知道其中部分。在此僅就科學教育、大學通識教育及保衛釣魚台三方面略談他的行誼。

孝信兄開始他的志業,要從1964年暑假說起。當時台大物理系師資極為貧弱,系友多滯留國外不歸。當大家徒呼負負時,將升三年級的他在6月底召集同學籌備出系刊,更進一步籌組「台大物理學會」。該學會於翌年2月與6月出版《時空》兩期。後來他於1965年藉《台灣新生報》創辦《中學生科學週刊》,復於196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為台灣創辦《科學月刊》的事蹟,大家都耳熟能詳。

林孝信有理想,有熱情,重實踐;當別人冷漠時,他挺身做出「第一動」,總樂觀認為後繼必有人。他見義勇為,當仁不讓,擇善固執,重視集結各方與傳承;既是思想家、宣傳家,又是實行家。他在2010年巡迴各地舉辦慶祝《科學月刊》40周年活動,所揭櫫的精神是:理想、啟蒙與奉獻。

孝信兄最關懷的是:提升社會的知識與文化水準,倡導理性精神。他在研究生階段,除創辦《科學月刊》與《兒童月刊》外,曾構想過要辦另外3份刊物。1988年他回台,先推動社區大學之成立與發展,1995年2月又開始推動每年在各地舉辦兩屆「通識教師研習營」。2005年,他更說服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發行《通識在線》雙月刊,並自任副總編輯(實則負責執行)7年半多。他在大學通識教育著力甚深,曾南來北往在各校講授各式各樣的通識科目。

孝信兄以知識教育為志業,其源頭應可追溯到求學時期。早在1959年他從宜蘭考進建國中學高中部,就發現對面有個中央圖書館,於是養成博覽群書的習慣。他原本學識淵博,後來到芝加哥大學留學,更深受該校哈欽斯前校長的教育理念及艾德勒主編《大英百科全書》、《西方世界巨著》等書的影響,這些背景成就了一個「知識領域的社會主義者,社會實踐的理想主義者。」

再一說保衛釣魚台運動。1970年11月保釣運動發起,胡卜凱兄打電話問孝信兄可否藉《科學月刊工作通報》討論釣魚台問題。孝信兄打了十幾通長途電話徵詢意見,大家都同意。科學月刊的聯絡網就一下子成了保釣運動的聯絡網;他也自然成為保釣運動的聯絡中心。

2002年9月,李登輝前總統公開表示「釣魚台是日本領土。」孝信兄串連全球保釣人士發起連署聲明譴責。2011年他在台舉辦「保衛釣魚台40周年大會」,同年開始從事「釣魚台公民教育」計畫。2012年第五波保釣運動興起,他又與各方人士於9月23日舉辦「人人保釣大遊行」,任召集人。將來他的骨灰要灑在釣魚台海域。他長在宜蘭土,葬在宜蘭海,偉哉斯行!

若問一個理科人為何會如此投入保釣運動?答案應是:保釣是理性與良知的活動!

(作者為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中國時報)


   (自由)自由廣場》林孝信先生這條路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47887

陳儀深

林孝信先生(一九四四─二○一五)最近去世了,一月十日上午就要在台南市公祭。他是眾所皆知的保釣運動者,但是他從一九七一年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至一九八八年始獲准返台,則是少有人知。保釣運動過程有些複雜,我們透過林孝信的一生可以得到一些「重新認識釣運」的歷史視角。

筆者於二○一三年五月兩次在世新大學訪問林教授,他說狹義的保釣運動在一九七一年九月Ann Arbor國是會議閉幕後就結束了,成員可分為一、對新中國有所期待者,二、效忠國民黨人士,三、被社會主義吸引但繼續以關心台灣為重的「理想主義者」。林先生自認是屬於第三類。於是他不但沒有得到中共的照顧進去聯合國服務,護照被芝加哥領事館沒收以後成了無業遊民,既不能續完學位也不敢隨便打工。

翻閱一九七一年柏克萊保釣行動委員會發行的《戰報》,除了報導各地運動消息,還曾經特製了「反迫害專輯」,聲援魏廷朝、謝聰敏,由於矛頭對準國民黨的獨裁,所以台獨聯盟的羅福全也在彭明敏的允許之下被邀參加國是會議。本來,理想主義者就不贊成對台獨謾罵侮辱,套用郭松棻先生的話,應該「一起以謙虛、謹慎、容忍的態度,代替一向的傲慢、粗魯、急躁的態度。」

當二○一四年四月中研院近史所舉辦釣魚台問題國際研討會時,由於三月太陽花學運之後馬政府繼續傾中且以司法追訴學生,筆者不滿乃在馬英九來開幕致詞的時候,向他默默舉起「台灣前途、人民決定」的牌子以示抗議。然而馬英九一離開就有一位忠黨愛國的劉姓教授過來訓斥,說我「胡扯」。

這位劉教授並沒有留下來聽我的演講報告,否則我真想請教他作為保釣運動者為什麼支持國民黨?為什麼對於同病相憐的台獨主張至今仍然如此「粗魯、急躁」?相對而言,林孝信明知道我的政治立場,仍然願意花兩個下午接受我的錄音訪談,個人認為他真的是理想主義的保釣運動者。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中央日報)新生報社論–林孝信和那個時代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3524710

新生報10日社論全文如下:

台灣歷史最久科學雜誌《科學月刊》的創辦人林孝信,在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病逝,今天在台南市舉行喪祭追思,他在科學、社會運動、民間教育以及勞工左翼團體的朋友將齊聚紀念他。

林孝信一九四四年在台北出生,第二年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可以說是戰後嬰兒潮的先行者,後來他的夥伴多出生於戰後嬰兒潮,在許多時刻,他也都是先行者,一馬當先,也常踽踽獨行。

林孝信似是一個有宗教佛緣的人,他小學時代看高僧傳記便受感悟,有萬物皆生的慈悲心,甚至生出喝水都擔心消滅微生物的苦惱。多年後,林孝信一度曾剃光頭,加上行事總似托缽苦行,因此有了「林和尚」的稱號。

在求知向學方面,林孝信是勉行秀異的,宜蘭中學到建國中學再保送台灣大學,都名列前茅,一九六三年他由化學系轉入物理系,開始他終身不渝對物理科學的執著追尋。中學時代林孝信渴求於追求科學新知,但是苦無通俗科學讀物,他在當時位於建中對面的中央圖書館找到一些書籍的科學內涵,如獲至寶,喜愛異常,在台大開始懵懂的翻譯一些外文書籍,一九六五年他召集一群理科同學,在《台灣新生報》的《中學生科學週刊》開始他一生追求科學普及的弘願。

林孝信一九六六年台大畢業,服役一年,也成為「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一員。在台灣,雖然他也參與了呼應當時「自覺運動」的《新希望》雜誌工作,但是在那個冷戰高峰,國共對峙年代,台灣掙扎求存,有許多因缺乏安全感而致的封閉作為,林孝信一心追求知識高峰,內心的窒悶之感,可想而知。

一九六七年在芝加哥大學的求學經驗,使林孝信眼界大開,在那個人類最早完成受控原子核分裂實驗的校園裡,可以想見林孝信的興奮之情。他看到一些科學大師的演講小冊,就想到要翻譯介紹給台灣,希望改善資訊貧乏的家鄉,他很快有了開始籌辦《科學月刊》的念頭,到一九七○年終底於成。

一九七一年,美國將釣魚台行政權交給日本引發了「保衛釣魚台」運動,為籌辦《科學月刊》而建立的《工作通報》網發揮了聯絡功效,林孝信投身其間,發現政治左右的對立,更加深他以超越左右的科學知識,來促進國家進步的信念。

為了對社會的使命感,林孝信付出巨大代價。一九七一年他被政府列入黑名單,護照遭吊銷,已通過資格考試的博士學業無以為繼,因沒工作一度甚至生計窘迫,後來以開書店營生,由於沒有身分,有時在美國街頭看到警車便膽顫心驚,不知明日何在。

在這段日子中,林孝信關懷社會平等的信念,讓他更認識並接受左翼思想的理念,在美國積極參與台灣民主化運動,並聲援政治受害者的處境。他後來在美國結婚成家,他的家也成為許多在台灣從事民主、社會與環境運動者的落腳處,到一九八八年才得以返回台灣。

林孝信在台灣二十七年,除了再貢獻心力於他首先創建,後來由許多接棒者在台灣辦起來的《科學月刊》,也積極參與左翼陣線,關懷弱勢族群,另外推動全民教育的社區大學,對大學體系中通識教育著力甚深,創辦通識教育專刊,並且不忘初衷,展開「認識釣魚台教育」,孜孜矻矻,僕僕於途。

林孝信展現的,正是台灣半個多世紀的時代面貌,那混雜著仰望中國傳統、欣羨美國文化,掙扎於左右對峙,追求本土認同的矛盾與痛楚,也有百撓不屈的韌性。林孝信去世了,那樣一個時代留下的餘緒還在。

1/11


   (聯合)告別林孝信 妻:你終於安心地睡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434023

修瑞瑩/台南報導

「現在你終於可以安安心心地睡了。」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因肝癌病逝;林孝信早期為保釣健將,之後致力推動台灣科普教育,太太陳美霞昨不捨地在他的告別式上這樣說。

總統馬英九昨頒發褒揚令,認為林孝信一生「悉力科普教學傳播志業,引領民主思維啟蒙風潮」直得表揚。馬總統昨在現場只短暫停留,沒有公開致詞,也未接受媒體訪問。

林孝信去年十二月因肺癌末期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昨天的公祭由陳明忠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他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林孝信曾為他在海外發起營救行動,副主委有李遠哲及鄭村棋等人。

公祭會場上播放林孝信的紀念影片,回顧他畢生的理想與願景,其中還有他在一九九八年時,歷經多年的海外黑名單、護照被吊銷,終於返回台灣的珍貴畫面。

會中並邀請他在科學月刊辦理期間、保釣期間、返國後等各階段的摯友上台致詞,細數他生前種種。

鄭村棋回憶當年林孝信到他家中拜託,希望他能接任勞動黨祕書長,鄭形容林的一生是行動者也是革命者,並與工運界代表在台上合唱工運歌曲紀念林孝信,讓現場數百人動容。

林孝信在學生時代的好友劉源俊形容他:「只要是有意義的事,就馬上行動」,一生都是實踐真理的知識分子,即使在病榻,仍為海外保釣工作錄製相關影片。

陳美霞表示,丈夫林孝信一生為社會國家奔波,她常怪他不好好休息,現在總算能夠安安心心的睡了;她感性表示,丈夫把一天當三天用,「換句話說已活了二一三年,為台灣投入這麼多,早該休息」。

林孝信在一九七○年創立台灣第一份科普期刊「科學月刊」,之後在美國因涉及保釣運動被列為黑名單,不僅丟了博士學位,還一度成為沒有國籍的人。

林在各方奔走,直到一九八八年才得以返台,仍致力於科普、社區大學、通識教育、公共衛生宣導等工作。


   (中時)再見老林 學界甘地 精神不朽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告別式 馬英九頒褒揚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11000328-260106

程炳璋/台南報導

黃攝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去年12月肝癌病逝,10日在台南市立殯儀館公祭,馬英九總統(右)到場致祭,並頒發褒揚令,由林孝信妻子陳美霞(左)接受。(黃仲裕攝)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上月20日病逝,昨日在台南市立殯儀館舉行公祭。他過去參與海外保釣運動,又是台灣科普界推手,在台灣的社運、文化、政治界受人敬佩,馬英九總統到場頒發褒揚令,紀念大師一生德行。

科普界推手 保釣苦僧

「老師,你不在了,但也無所不在了」10日的公祭儀式上,林孝信的家人、親友、學生陸續上台追憶「老林」生前點滴,憶及他對社運、文化與科普教育的理想與熱情,眾人難掩對「老林」逝去的感傷與感念。

「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用來壓迫人的。」1970林孝信以「科學報國」、「讓科學在故鄉生根」理念,創辦《科學月刊》,後在美國因參與保釣運動被政府列入黑名單,甚至註銷護照、失去國籍,也因此被迫放棄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候選人資格。他轉投入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領域,直到1997年才回到台灣定居。

奉獻社運、文化、政治

林孝信致力推廣通識教育,曾任全國社大常務理事,世新大學客座教授,因此結識社運、公衛、媒體改造等各路夥伴,外界對他有「保釣苦僧」印象,學界讚揚他擁有甘地精神,大家暱稱他「老林」。上月20日因肝癌病逝台南成大醫院,享壽71歲。

好友追悼 高唱「國際歌」

昨天告別式會場,播放「再.見.老林」紀錄片,現場親朋好友緬懷並延續他對社運、文化及科普教育的貢獻,他的太太成功大學公衛所教授陳美霞以及兩名女兒,也都在場。

工運領袖鄭村棋曾邀請林孝信擔任讀書會講師,兩人結下好交情,他帶著一群好友,在追悼會上引吭高唱「國際歌」,來紀念曾與林孝信一起為社運打拚的日子。

馬英九總統昨上午11時抵達現場,頒發褒揚令,感念林孝信「悉力科普教育傳播志業,引領主思維啟蒙風潮」,由林孝信妻子陳美霞代表接受。

(中國時報)


   (自由)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公祭 總統親頒褒揚令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567659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947979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台灣科學史、進步知識圈與民主運動史上的重要人物—《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教授,去年底肝癌辭世、享壽七十一歲,昨舉行告別式,馬英九總統南下頒授褒揚令,由林孝信遺孀陳美霞教授代表接受,表彰林孝信教授對台灣科學普及教育的卓越貢獻。

45

馬英九總統頒褒揚令給病逝的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由林的遺孀陳美霞代表接受。(記者王俊忠攝)

馬總統昨近午抵達南市殯葬所景行廳,於林孝信靈前鞠躬致哀,並頒授褒揚令給林孝信遺孀,請林妻等家人節哀順變。

治喪委員會表示,林孝信畢生發揮實踐精神,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他創辦《科學月刊》,對台灣科學普及化有很大的貢獻;他也是知名保釣運動人士,在海外留學期間,因保釣運動被列入黑名單,長期滯留海外。

其後,林孝信發起「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出版《民主台灣》雜誌,促進台灣民主化,直到台灣解嚴,一九八八年才回台,積極推動社區大學創建與發展、大專院校通識中心推動科普教育、釣魚台教育計畫。「實踐」,為林孝信教授艱苦卓絕的一生,做了堅實註解。

在他辭世後,與他合作過或有交集的逾廿個社運、公衛、社大、通識教育、媒體改造與校園學子各路夥伴,跨領域、世代、文化、體制內外與不同黨派連結,組成超過三百五十人的治喪委員會,共同表達對林孝信教授的不捨與其理想的繼承。


   (聯合)王正方/走了一位心無罣礙的苦行僧

http://udn.com/news/story/7340/1433988

人人都叫林孝信老林,連他的學生也稱他「老林老師」。

華人分兩類,老或小。老小不一定以年齡來劃分,被稱為「老」的,也因為他老成忠厚、舉止穩重、關心天下事、擇善固執、任勞任怨…都符合老林的那個「老」。

老林是台大物理系的高材生,綽號「和尚」,畢業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深造。一九六九年老林為籌辦「科學月刊」四處招兵買馬。他說,台灣的教育只重升學,應付考試,年輕學子根本無法認識科學,創辦「科學月刊」為提高台灣學子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一九七○年「科學月刊」出版了,老林他們在美國編寫,匯集成篇寄回台灣印刷發行。無固定編制,缺乏財源的苦活,老林堅持了許多年,後來交給了接班人,今天「科學月刊」依然是台灣重要的科學雜誌。「科學月刊」四十周年,老林在台灣各地舉辦三百多場科學演講會,邀請到數百位知名科學家做專題演講。他們都不要報酬,「科學月刊」是中學時代大家最愛的讀物,促使他們從事科學工作。

一九七一年保衛釣魚台運動在美國各大校園如火如荼展開,我們都參加了四月十號在DC舉行的「保釣大遊行」。老林是芝加哥地區「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幹員。台灣當局對保衛釣魚台領土的態度懦弱,飽受同學們批評,運動開始向「左」轉。不少保釣領袖因此上了台灣情治單位的黑名單,林孝信也在名單中。

老林在保釣運動中最是冷靜理智,從未做出激烈言行,他對台灣的熱愛與關懷更令同儕愧煞。老林護照到期,領事館不發他新護照。這一招太陰狠,老林成了美國非法居民,無法繼續在芝大學習,也不能工作,申請回台灣又被拒絕。居無定所、生活無著有十來年。朋友們大力幫忙,在美長年訴訟,幾經波折才勝訴。

在這段困苦的歲月中,老林未曾稍歇的關懷台灣,發行刊物,寫文章。一九七六年政治犯陳明忠被判處死刑,林孝信與港、台同學發起捐款,在《紐約時報》登載全頁廣告,譴責台灣迫害人權,後來陳明忠被改判無期徒刑。林孝信等人在美國創立「台灣民主支援會」,出版《民主台灣》季刊,支援台灣的勞工團體。

九十年代,台灣全面撤除戒嚴法,老林回到台灣。他立即投身台灣的通識教育,在各地授課,林教授的通識課,深受學生歡迎。成立「通識教育學會」,編《通識在線》雙月刊。又加入社區大學的開創及發展工作,負責組織,籌募經費。

日本要將釣魚台列嶼納為己有,發起「釣魚台收歸國有」行動。此地有人響應,宣稱釣魚台屬於日本。老林當然又是身先士卒,發動簽名譴責,籌辦台北保釣大遊行,赴日本交流協會抗議。

保釣運動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還在持續中。老林是位腳踏實地的實幹家,他創辦「保釣研習營」,作深耕的工作。三年下來,有近千位中學教師參加了研習營。

一生不畏勞苦,每天長跑,老林說要維持身體健康,才能做更多的事,他要做的事太多了。去年春天發現罹患肝癌,手術後又恢復授課,還從早到晚的趕,朋友都擔心透了。

老朋友去探望老林,回來說:「他不能講話了,握手久久不放,遞給我寫好的信。上面寫:大家栽培新保釣,支持新保釣。」老林病重辭世,家人要將一部分骨灰,撒在釣魚台列嶼海域中。

問過他:你在美國很久沒身分,怎麼過來的?稀疏蓬鬆的白髮四射,清癯的面孔展露童稚般的微笑,老林說:很慘哪!快吃不上飯了耶!

老林的綽號從和尚晉升為「苦行僧」。苦行僧的境界更高,一心只惦念著眾生,無怨恨、無罣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作者為電影導演)


   (台灣清華大學)追悼那苦行僧般的背影-台灣科普啟蒙推手 清華通識中心林孝信老師

http://www.nthu.edu.tw/newsphoto/105news/hotnews-1050111.php

2016.01.11秘書處

 
保釣文獻記者會,林孝信老師將珍藏多年的保釣活動刊物、手稿、文獻全數捐贈給清華大學

台灣科普先驅、保釣鬥士林孝信老師日前與世長辭,享壽71歲。林孝信老師一生致力推廣科普,他相信「知識是用來造福人群的,而不是讓人望而生畏,讓人用來壓迫人的」,因此他創辦《科學月刊》推廣科普教育,鼓舞台灣學子對科學的興趣;同時他也擔任清華通識中心的兼任講師,在校近20年推廣通識教育不遺餘力。

1967年林孝信老師赴美攻讀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有感於台灣中學生對科學教育知識的不足,他串聯許多留美學生,在1970年共同創辦台灣第一本科學雜誌《科學月刊》,實踐「科學報國」的理想,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將科普知識普及國人。之後林孝信老師因為參與保釣運動被政府列為黑名單,吊銷護照,無法完成學業,不過他仍舊堅持理想,繼續從事海外民主救援運動,直到1988年才獲准回台。

回台後,林孝信老師在清華擔任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開設科學相關課程,推廣科普。同時,他也積極投入社區大學推廣,新竹地區最早的社區大學「青草湖社區大學」的開辦,林孝信老師就是主要參與創設的人之一。

 
林孝信老師參與「一九七O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

2006年,在時任本校圖書館館長謝小芩教授的遊說下,林老師將其珍藏三、四十年、由美國運回的保釣運動及「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相關的活動刊物、手稿、文獻等,全數捐贈給清華圖書館。為了讓保釣文獻完整蒐羅,林孝信老師更熱心去遊說當年保釣的「老戰友」一起將文獻捐到清華,並持續協助整理。

 
林孝信老師演講關於釣魚台的來龍去脈

為了讓大眾更深入了解保釣運動的本質與影響,2009年林老師協助牽線協調,本校圖書館主辦了「一九七O年代保釣運動文獻之編印與解讀」國際論壇,讓當年還是禁忌話題的保釣運動,被公開地討論,立場迥異的意見,彼此激盪交流。林孝信老師的捐贈懿行與後續協助,讓本校圖書館成為全台保釣文獻最齊全的地方,也讓這些珍貴的台灣社會發展民主化的資料,得以重建並廣為流傳。

林老師心繫台灣科普教育,關心民主人權、關心通識教育、關心東亞政經局勢的發展,他一生充滿理想,為理想努力付諸實現,無私無我、摩頂放踵。熟識他的人皆知,林老師衣食儉樸、生活樸素,就像個苦行僧一樣,他積極投入各式各樣的啟蒙公益教育活動,總是做得太多、休息太少,將個人需求降到最低,像陀螺般轉個不停在各地來回穿梭,貫徹其理念,四十年來,始終如一。

1/14


   (蘋果)追悼林孝信: 播種者、啟蒙者、鬥士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114/774851/

作者:劉容生(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台灣總統大選進入到最後一週,全國各地旗幟飛揚,民情高盎。但在同時,老友林孝信平靜地安息了,上週日在台南「再,見老林」的追悼會,數百人念念不捨地追思這位一生從未參加過任何黨派,卻為台灣民主有著重大貢獻;他一生追求理想,不求名利,努力為台灣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他終身風塵僕僕,付出一切,五十年如一日未曾改變過。

孝信與我有七年是同窗同學。我們一起主編建中青年,畢業紀念冊。年輕的時候我們多次在一起批判社會,辯論哲理,探索人生到天亮;也曾為紀念冊左開右開的問題爭執了很長一段時間。孝信對人生有著無比強烈的愛心,對社會有著無比的使命感,對他的信念有無比的堅持,對入世又有超乎常人的投入。他興趣廣泛,涉獵淵博,記憶力超強,分析力精密,擅長於辯論,既能歸納,又善推論,再加上超人的耐心。所以幾乎所有人在跟他辯論後,沒有不被孝信的理念折服的而成為他的支持者。

大一下台大校園爆發了自覺運動,我們都一頭栽進了這一個戒嚴時代,首次的校園學生運動大浪潮,創辦「新希望雜誌」,推動科學民主。那時年輕志狂,常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自許。大二我們分別從化學系,電機系轉入我們喜愛的物理系。當時政府戒嚴,校園沒有言論自由。大三時學校以違反規定,勒令「新希望雜誌」停刊,社團解散。其後孝信著手推動科學教育,於民國五十四年五月二日藉〈台灣新生報〉,創辦了第一期〈中學生科學週刊〉,五月十八日成立〈中學生科學促進會〉,開始了他一生致力於科學教育推動的生涯。那時我們都不過是大三的學生,我們所有的活動都靠募款,沒有拿過政府或任何政黨一分錢的資助。

出國後,孝信去了芝加哥大學,開始籌組〈科學月刊〉。緊接著海外留學生掀起了澎湃洶湧的保釣運動,孝信的科學月刊網脈成為海外留學生保釣運動的神經中樞。後來釣運因左右的分裂,孝信被政府列入黑名單而護照被吊銷,犧牲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但孝信並未因此放棄對台灣社會的關懷,反而積極投入支援台灣剛起萌的民主運動,援救島內志士。民國八十六年解禁返國定居後,全心致力於通識教育,社區大學的開創,並繼續釣魚台教育及科月的推動。

孝信一生努力的是理想的實踐、致力於一個更好社會的追求。他是一位科學教育的播種者、保釣運動的鬥士、社區和通識教育的先驅、台灣民主的啟蒙者!如今老林己逝,我們會永遠懷念這位哲人!

1/31


   (海峽評論)敬悼理想與實踐兼備的林孝信先生

http://www.haixia-info.com/articles/7773.html

葉光毅(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

孝信兄離世已近一個月(1月10日告別式),少他六歲的我,從認識他,到熟識他,大概也不到20年。當然,我仍依稀記得在大學唸書時曾短期訂閱過《科學月刊》,當時就已知道有這個人的存在。大約1996年以後,因林孝信夫人任教於成大醫學院,林兄必須分擔夫人育兒工作。本人的長男與他的兩位女兒同樣寄託在台南長榮中學的安親班,因此於接送孩子時經常有機會閒聊,甚至討論到一些社會、思想、科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

由於各種的因緣際會,特別是往後戴國煇教授曾來過成大兼了幾年課;再因戴教授曾仲介出版《雙鄉記.葉盛吉傳》於日本岩波書店,故對本人厚愛有加,每次到成大上課或開會,若有過夜,幾乎都會要我再邀請顏世鴻醫師(與先父同為50年代白色恐怖「學委案」之受難者)、林孝信兄,及兩、三位成大教授,彼此交換一些好友的動向、對時勢的看法、讀書心得。共進晚餐與交談的時間短者兩小時;遇到選舉將屆,甚至談上近五個小時。

逮進入21世紀,我對孝信兄逐漸深入了解,因此曾向他提及並介紹成大通識教育的內容;進而也邀他到過我們系所進行演講。內容是修畢大二工程數學就可理解之一些關於數學與物理的有趣課題,打開了「設計/規劃」領域之大學生們的視野。往後,偶而也會與他的夫人及一些好友相聚;甚至在他致力推廣通識教育之初期,還簽過名支援過他的理念。

有關於林孝信的生平、事蹟近兩、三個禮拜,一些媒體、雜誌或有介紹。由於孝信兄行動力極為旺盛,經常往來於台南與台北,要找機會促膝長談實非易事。幸運的是,他外出或返家時的路徑,與我的生活行徑均會重疊在半徑300公尺範圍內,因此一年總會碰上兩、三次,每次他總會把自行車擱在路旁與我談上五到十分鐘,對我啟發良多。

正因如此,也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我在從事教研工作之餘,還會想再以「實證研究」所累積完成的一些成果做基礎,將內容應用到「設計/規劃」領域的「科學方法論」,這是目前台灣學界仍較少觸碰到的領域。同時,也讓本人理解並支持我的長男以「物理」作為畢生「唯一志業」的選擇。

孝信兄過去所從事各種社會運動的大量檔案文件,據聞已捐贈給清華大學圖書館,此舉更是拉近了我與清華大學,特別是物理系的感情。

當我於2015年11月中旬,在成大附近街角,偶然跟行色匆匆之林孝信夫人擦身而過,從只不過是一、兩分鐘的急促談話與略顯緊張的神情中,掠過腦際的是「情勢不妙」!尊敬的林孝信先生,終其一生所留給我的啟示是:不是頹靡、虛無的人生。如果孝信兄曾說過:科學/學問是在於增進人類的幸福;那麼我會接著說:科學/學問是在於深化人們的「認識」,並警醒人們的「自覺」。前者若為「目的論」,後者則為「過程論」,應可彼此互補而臻於較具「全面性」。

安息吧,孝信兄!期盼在彼岸的世界,您能與昔日「為愛國而犧牲」之白色恐怖的前輩們,有機會歡聚、暢談,並分享彼此對「理想與實踐」的心得。◆

3/4


   (苦勞、公庫)【座談】思‧想 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

46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4691

http://www.civilmedia.tw/event/【活動】思‧想-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

文/林孝信追思會工作小組

台灣第一本科普雜誌《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台灣科學教育的基石、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為己任的創辦人林孝信於2015年12月20日逝世。

親友、夥伴以及學生們的「老林」,林孝信,攻讀芝加哥大學博士班時期,積極參與1970年代保釣運動,而被列入黑名單,一生投入追求民主、科學及進步社會的實踐,除了科普教育,另外成就社區大學、保釣民主教育及通識教育等基石。

老林多年的夥伴、朋友、家人及學生共同籌辦《思‧想 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與眾不同地以資深劇場導演王墨林指導的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串場,敘說老林追求的民主、科學及進步社會的一生,並扣連出下午三場論壇「科普、通識教育與社會改造」、「社大運動與社會改造」、「釣魚台教育與社會改造」的重要性與前瞻性。

追思會當天將同時發表《為了將來的好日月—林孝信追思文集》,文集收錄了不同領域、不同世代對老林的追思文章,以及老林於保釣教育、科普教育、社大教育、通識教育和左翼與民主等範疇的重要文選,透過文集,希望能夠再現老林深刻的智慧以及無我的實踐身影。

歡迎記者朋友蒞臨採訪、指教。

活動流程:

時間活動時間活動
0900報到0930開場
0935《再‧見,老林》短片放映0945家屬致詞
1000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1100追思發言
1300論壇一、科普、通識教育與社會改造1430論壇二、社大運動與社會改造
1600論壇三、釣魚台教育與社會改造1730晚宴及<團結如何可能>討論

時間:2016年3月12日(星期六)

【追思會】上午九點至中午十二點

【科學民主大眾論壇】下午一點至晚上九點半

地點:世新大學大禮堂(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臉書宣傳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linxiaoxinmemorial/

報名網址:https://goo.gl/bmCtX2

3/12


   (苦勞)【會後稿】林孝信追思會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4766

資料來源:林孝信追思會工作小組

追思「老林」 民主運動、科普、教育改革的先驅林孝信

眾盼延續解放知識 改革社會遺志

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去年辭世。親友及工作夥伴今日舉辦《思.想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與眾不同以報告劇呈現其與科學普及、教育改革、民主運動等緊密扣連的一生。下午至晚上的科學民主大眾論壇,各領域的工作者齊聚,除總結林孝信各項志業的進步性,也提出犀利的社會針砭及展望。會中說明,追思籌備會將會將林孝信骨灰撒在終其一生關注的釣魚台海域,以此紀念、宣揚他的堅持及理想。

林孝信因肝癌於去年12月20日辭世,其家人、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及學生,除了今年1月10日為告別式,更在今日(3月12日),延續「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的遺志,在世新大學舉辦《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遙思林孝信一生的行誼與對社會無私的付出。

追思會由深具象徵意義的歌曲「為了將來的好日月」開始,娓娓道出林孝信堅苦卓絕、堅持到底的精神。籌備會總召黃德北教授表示,追思會最大的意義,除了在紀念一位為國家社會奉獻一生的理想主義者,也是在傳承其進步理念的火炬,繼續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項志業:進行知識啟蒙教育、團結進步力量從而建立更好的人類社會,薪傳下去。

林孝信的大女兒林嘉黎談到父親對自己與其他人的深遠影響,但父親是人,跟人一樣有優點缺點,今後請大家繼續齊聚傳承,努力讓世界更好一點。最親密的戰友—太太陳美霞教授,除了表達作為家人的感謝,也認為眾人透過對林老師的認識而集結起來,正是集體的再現,要將這樣的團結化為力量與行動,為不公不義不完美的世界,繼續前進。

追思會最特別的部分,是將林孝信一生的正義事業以「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形式呈現。導演王墨林與演出志工們以歷史影像、鏗鏘有力的念白,闡述林孝信從創辦科學月刊、參與保釣運動、被迫放棄護照與學位、從海外支持台灣民主運動,回到台灣之後,進行科普、通識、社區大學、保釣教育的生命歷程與內心想法。傳遞其核心精神:只有把知識解放出來,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因此從教育做起,啟蒙民眾。眾人肯定林孝信是一位社會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的勇敢戰士!

他一生的摯友,如陳讚煌、李宗德、陳明真、張其真、陳達、劉沅…等,也鮮明地回憶與林孝信相處的經驗。而共同的印象便是林孝信的執著與民胞物與的精神。許多人都受到他的精神感召,加入正義事業的行列。

除了上午的追思會,下午舉辦的《科學民主大眾論壇》,以三大主題「科普、通識教育與社會改造」、「社大運動與社會改造」、「社會改造與保釣運動的前世今生」,邀請不同世代、與林孝信共同努力的夥伴,追尋走過的路,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追思會籌備委員與「唐山出版社」出版「為了將來的好日月—林孝信追思文集」,收集其生平事略、告別式文、親友追思文,還有生前重要的論述,作為大眾可進一步理解林孝信的管道。


   (風傳媒)「保釣健將、科普先鋒」林孝信追思會宣布:「老林」骨灰將撒在釣魚台海域

http://www.storm.mg/article/86941

47

林孝信追思會,感念林孝信生前對於保釣、對抗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科普推廣以及通識教育等等的貢獻。(曾原信攝)

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去年12月20日因肝癌辭世。親友及工作夥伴3月12日舉辦《思.想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以「報告劇」呈現其與科學普及、教育改革、民主運動等緊密扣連的一生,延續他「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的遺志。

下午至晚上的科學民主大眾論壇,各領域的工作者齊聚,除總結林孝信各項志業的進步性,也提出犀利的社會針砭及展望。會中並宣布,追思籌備會將會把林孝信骨灰撒在終其一生關注的釣魚台海域,以此紀念、宣揚他的堅持及理想。

48

林孝信追思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黃德北致詞。(曾原信攝)

紀念一位為國家社會奉獻一生的理想主義者

追思會由深具象徵意義的歌曲「為了將來的好日月」開始,道出林孝信堅苦卓絕的精神。籌備會總召黃德北教授表示,追思會最大的意義,除了在紀念一位為國家社會奉獻一生的理想主義者,也是在傳承其進步理念的火炬,繼續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項志業:進行知識啟蒙教育、團結進步力量,從而建立更好的人類社會。

49

林孝信追思會,女兒林嘉黎致詞(曾原信攝)

林孝信的大女兒林嘉黎談到父親對自己與其他人的深遠影響,父親是人,跟人一樣有優點缺點,今後請大家繼續齊聚傳承,努力讓世界更好一點。

林孝信最親密的戰友──太太陳美霞教授,除了表達作為家人的感謝,也認為眾人透過對林老師的認識而集結起來,正是集體的再現,要將這樣的團結化為力量與行動,為不公不義不完美的世界,繼續前進。

50

林孝信追思會,妻子陳美霞表示,林孝信終身奉獻於通識教育的普及。(曾原信攝)

《美麗的島美麗的人》

追思會最特別的部分,是將林孝信一生事業以「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形式呈現。導演王墨林與演出志工以歷史影像、念白,闡述林孝信從創辦《科學月刊》、參與保釣運動、被迫放棄護照與學位、從海外支持台灣民主運動,回到台灣之後,進行科普、通識、社區大學、保釣教育的生命歷程與內心想法。

《美麗的島美麗的人》傳遞了林孝信的核心精神:只有把知識解放出來,人民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因此從教育做起,啟蒙民眾。

51

林孝信追思會,感念其在保釣反帝的貢獻。(曾原信攝)

是一位社會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的勇敢戰士

林孝信一生的摯友如陳讚煌、李宗德、陳明真、張其真、陳達、劉沅,也回憶與林孝信相處的經驗。而共同的印象便是林孝信的執著與民胞物與的精神。林孝信是一位社會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的勇敢戰士,許多人都受到他的精神感召,加入正義事業的行列。

除了上午的追思會,下午舉辦的《科學民主大眾論壇》,以三大主題「科普、通識教育與社會改造」、「社大運動與社會改造」、「社會改造與保釣運動的前世今生」,邀請不同世代、與林孝信共同努力的夥伴,追尋走過的路,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追思會籌備委員與唐山出版社出版《為了將來的好日月─林孝信追思文集》,收集其生平事略、告別式文、親友追思文,還有生前重要的論述,讓大眾進一步瞭解林孝信的理想與風範。


   (自由)思想老林追思會 延續林孝信志業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29922

〔記者李盈蒨/台北報導〕去年辭世的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在保釣、通識教育、科普推廣貢獻卓著,是台灣知識分子的典範,其夥伴、朋友為其規畫三階段追思活動,今天在世新大學舉辦的第二場追思會,除回顧其一生,也舉辦論壇,探討未來繼續行動的可能性。

52

林孝信女兒林嘉黎,以女兒身分回顧父親一生,強調林孝信也有優缺點、堅強和脆弱的一面。(記者李盈蒨攝)

53

追思會以資深劇場導演王墨林指導的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串場,敘說林孝信追求的民主、科學及進步社會的一生。(記者李盈蒨攝)

追思會由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黃德北擔任總召,黃德北表示,去年林過世後,決定以莊嚴盛大的方式辦理各項告別追思活動,不只因為對這位一生艱苦卓絕的苦行者有崇高的敬意,更希望再次喚醒對台灣社會的改造,在他看來,林的兩項志業知識啟蒙教育和團結社運朋友都尚未完成,

家屬致詞時,林孝信大女兒林嘉黎表示,一般人總認為父親是「為社會奉獻的超人」,但其實父親也有優缺點、堅強和脆弱的一面,因為個性很急、很固執,當目的沒有達成時會火燒屁股,還有完美主義的性格,看不過社會上不公不義之事,這些性格呈現在父親推動的事情中,也影響身邊的學生、同事、夥伴。

《思‧想 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與眾不同地以資深劇場導演王墨林指導的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串場,敘說林孝信追求的民主、科學及進步社會的一生,並扣連出下午三場論壇主題,黃德北說,藉由報告劇的表現形式,不只呈現林孝信精彩的一生,更是一段風起雲湧的歷史。

追思會開放自由發言時間,保釣和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張其真說,團隊希望繼續林孝信留下的志業,但林孝信一個人做四、五人的事,而且不是一兩年而是很多年的堅持,應該思考如何組成許多團隊,台灣四十年來民主的形式跟當年民主有很大不同,實質上進步不多,這代表還有努力的空間。


   (風傳媒)林孝信追思會》1%剝削99% 彭明輝批服貿:絕子絕孫的交易

http://www.storm.mg/article/87108

吳友友 2016年03月12日 22:18

001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參與論壇時表示,「經濟成長是所有人創造的,但果實被1%的人吃掉了,被剝削的99%,不僅是無產階級與勞工階級,上班族也應該站起來,為自己爭取利益。」(吳友友攝)

《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運動健將世新大學教授林孝信,去年12月20日因肝癌辭世。親友及工作夥伴於3月12日舉辦《思.想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並於追思會後,舉行科學民主大眾論壇,承襲林孝信生前志業,共同討論社會問題,以及追憶林孝信的奮鬥事蹟。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參與論壇時表示,「經濟成長是所有人創造的,但果實被1%的人吃掉了,被剝削的99%,不僅是無產階級與勞工階級,上班族也應該站起來,為自己爭取利益。」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參與論壇,以現今台灣社會面臨的困境為題發表論述,彭明輝表示,現今台灣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所得最低的20%家戶入不敷出逾10年,有些甚至超過14年。」1994年家戶年均收入停在28至32萬,收入沒有增加,但物價與生活費飛漲,2001年起儲蓄都是負的。而政府慣用手法是壓低農產品價格與勞工薪水,有利出口商轉取高額差價,因為過去經濟高成長率,讓底層能勉強過活,但如今低成長,底層苦不堪言。

1%對99% 被剝削者應站起來

彭明輝直言,現今所得差距越來越高,經濟成長是所有人創造的,但果實被1%的人吃掉了,金字塔頂端的1%所得與99%的差異在2011年創下新高,1077萬對比78萬。彭明輝呼籲,被剝削的99%,不僅是無產階級與勞工階級,上班族也應該站起來,為自己爭取利益。

科學園區工作人員 被剝削還自認是白領

彭明輝舉例,被剝削的科學園區工作人員,一天上班超過12小時,年薪很多人只有60萬或低於60萬,但他們卻認為自己是白領階級。「這個社會沒有學習的能力,食安一再出問題,這叫不能改過,沒有學習的社會。」彭明輝認為,台灣進入一個新的狀態,沒有能力知道自己問題,被剝削而不自知,台灣人被剝削不會生氣,大部分的青年難以過活,月薪集中3萬元以下,打工或待遇低於政府標準的「非典型就業」持續惡化。

政府是非典型就業的元兇,對比台灣與韓國稅收佔GDP的比例,台灣2013年稅收占GDP比例為7.9%,政府支出佔GDP的比例為22.4%,韓國則為25.1%與30.1%,台灣政府稅收與支出差異太大不正常。加上政府不補貼,中小企業不開心,而減稅居然是減大企業跟有錢人的稅。

加入沒有配套的FTA 更是劫貧濟富

彭明輝認為,現今台灣若加入沒有配套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可說是「劫貧濟富」,台灣政府很耍賴,賴掉應該負責的重新分配工作,建議獲利產業應繳累進稅,用以補償受損害產業,像是用於失業救濟或再就業訓練,以及用於公共福祉。

服務協議 可能讓勞方受害

對於在台灣與中國間的服貿協定,彭明輝認為:「重點應放在受惠的是勞方還是資方。」對台灣最好的協定就是,將資本、技術、就業人口留在台灣,把產品賣到中國,使用中國的市場,這樣勞資雙方都受惠。但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是資本、技術、就業人口都留在中國,在中國消費,用中國的市場,若是這種模式,資方受惠而勞方受害。

彭明輝說,服貿的玄機在於,「不開放或限制跨境服務」,跨境服務意即到中國,對台灣好的模式一概不准。彭明輝批評,政府有系統為資方利益,搬空台灣就業機會,「我們在做絕子絕孫的事。」但沒有人在意,只在意要不要向國父遺像行禮,台灣這麼多年活在意識形態的鬥爭裡,過去的30年,槍口一致對內,都不在乎外面世界發生甚麼。

002

總統馬英九、副總統吳敦義及國民黨代理主席黃敏惠率黨務高層,至國父紀念館向國父遺像獻花致敬。(顏麟宇攝)

最後,彭明輝指出,石油價格現在超跌,但未來油價會超漲,油價若超漲,進出口貿易會萎縮,全球GDP無法提高,會長期平均為2%左右,而台灣過度仰賴出口,GDP則會在0到負之間。

政府應擴大財富重分配 減少年輕人居住經費

而改善生活不只是靠GDP而已,彭明輝認為,仍有機會可以改善90%的人的生活,例如擴大內需、縮小貧富差距、改善住宅政策。彭明輝指出,政府最有本錢擴大財富重分配的規模,但過去政府作為幫兇炒作房地產,讓年輕人活不下去,未來只要能減少居住所付出的經費,年輕人其他可支配所得就會增加,讓GDP改善,台灣的經濟沒有那麼壞,但這樣的景況必須要靠90%的人崛起。


   (風傳媒)劉鳴生專欄:左翼的重組?

http://www.storm.mg/article/86744

011

林孝信對保釣的堅持數十年不變。(圖為2012年台北保釣遊行,林孝信擔任召集人/美國之音張永泰攝,維基百科)

3月12日是保釣老將林孝信的追思會,哲學系老師阿倫和他的兩個青年朋友,小琍和非非,都說好了要去參加。小琍歷史系三年級,娃娃臉,卻刻意戴上一副老成的眼鏡,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總是從方方寬寬的黑框裡飄出挑釁;非非文學系二年級,班上少數的男生之一,脖子上一條金項鍊懸著貔貅墜子,說是祖母給的護身符,他聽話,絕不摘下。兩人原本不認識,因為都到哲學系修了阿倫老師的課,漸漸混熟了,常常湊在一起說東道西。

「追思會流程已經出來了,看起來是全天的活動,很不同於一般追思會行禮如儀的眼淚和啜泣,」非非看著手上Ipad裡的資訊說,「早上安排了一場『報告劇』,說是王墨林導演的,王墨林是誰?」

「虧你還是念文學的,連這麼重要的人物都不認識!」小琍敲了兩下非非的額頭,說,「王墨林是很受敬重的戲劇界老頑童,『身體氣象館』的創辦人,對肢體動作的開發很有原創性。我去年看過他取材自尤金‧奧尼爾的戲,《長夜漫漫路迢迢》,很細緻又很犀利的詮釋,有哲學味,阿倫老師一定會喜歡……」

「是嗎?老師,」非非把平板電腦收進背包,問阿倫,「你前不久才帶我們讀過Eugene O’Neill,透過他的作品談悲劇的誕生。你認識這個身體氣象館的主人嗎?」

「我跟他是舊識,偶爾還會在台電大樓後方的酒館碰面,就叫做『小地方』,幽黯的巷道內,店門口一盞小小的紅燈籠,常見嘴裡叼著菸手舞足蹈爭論的人群,那就是了!」阿倫說,「王墨林出身軍旅,卻是天性叛逆,離開部隊後到日本遊蕩,認識了一票左翼安那其主義者,他的戲劇,多少帶有無政府主義黑色抗命的氣味。他要用報告劇的形式演繹林孝信的一生,倒是值得期待。老林有個綽號,叫做「和尚」,他畢生也以苦行僧自居,由大墨這個老頑童來詮釋老林這個苦行僧,也許真會做出特殊的『氣象』。」

「當天晚上還有持續到夜深的活動,叫做『科學民主大眾論壇』,主題是『團結如何成為可能?』你注意到了嗎?」小琍提醒道,「這是什麼玩意兒?好像跟追思會沒有什麼關係。」

「追思會基本上是表達對一個人的眷戀,是對既往的懷念與感傷,」非非唸文學的,難免帶點文藝腔,他說,「晚上的節目看起來反而是指向未來,是對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期待。可是,科學、民主,這不就是『德先生』、『賽先生』嗎?Democracy and Science,五四運動就時興的口號,於今都時隔快一百年了,還要繼續唱這個老調?」

「林孝信是1970年代初美國留學生反保釣運動的帶頭人之一,當時再次高舉『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旗幟,的確是呼應到1919年北京街頭翻天覆地的學生運動,何況,林孝信本人是台大物理系出身,也是《科學月刊》的創辦人之一,致力於科普教育;與此同時,他又活躍於當年在美國的台灣民主運動支援會,於白色恐怖時期大力聲援落難入獄的政治犯,『科學、民主』既是早年中國知識分子的想望,就老林的一生而言,也足以做為概括。」阿倫說,「至於稱為『大眾論壇』,可以想見,是對1931年抗日志士蔣渭水『大眾葬』的懷想,當年8月,蔣渭水過世,台灣文化協會的同志們幫他辦了一個擴大的葬儀,送別當日,五千多群眾聞訊集結,浩浩蕩蕩的隊伍撼動了武警,也嚇壞了日本的太田政宏總督,大肆焚毀、查禁與異議活動有關的紀錄和出版品。所謂『死渭水,嚇破活總督』,當年民間流行這樣的一句話,以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嘲諷。」

「原來活動的設計還有其背後的意涵,也有對往昔台灣歷史記憶的呼應,」小琍說,「那麼放在今日來看,是什麼樣的意涵?」

阿倫回答道,「台灣社會始終有一個左翼的傳統,從日據時代的文化協會、農民組合,以迄國民黨來台之後的地下黨、社會主義信仰者,雖有白色恐怖整肅,此一傳統並沒有完全斷絕。當年許多老保釣在海外向左轉,無形中接上了這個傳統,林孝信就是其中之一。台灣的社會主義左翼,很寂寞,但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集結的想望,譬如,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他們曾經在苗栗的明德水庫有過一次大集結,也因而創辦了《左翼》月刊,積極評論時事政治,紀錄社會運動,引介海外思潮,也算是台灣遭逢大難,災後『重建』、『重組』的一個部分。」

「那麼,晚間論壇題目設定為『團結如何成為可能?』,也是再一次『重建』、『重組』的想像嗎?」小琍問道。

「也許吧,」阿倫嘆口氣,說,「總而言之,台灣社會目前也面臨一個新的變局。2016年初的大選,民進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國民黨敗選之後可以預見的是鳥獸潰散的場景。台灣在混沌困局之間迎來的,將是一個相對長期的一黨獨大政局,當權者將有充裕的時間對各種社會力進行收編、整治,展開各種有利於延續、鞏固權力的佈署。這樣的情境,不禁讓人想起義大利思想家葛蘭姆西(Antonio Gramsci)的一句話:『舊世界已死,新世界未生。於此明暗交錯之際,怪物浮現。』國民黨是恐龍,早該絕跡;新當權的政黨卻也可能是無以名之的怪物。我們當然希望未來的當權者能夠回應民眾對於變革的殷切期許,但是,權力畢竟有其日趨狂縱腐化的本質,我們即將面對的,也不無可能是一個頂著民主、進步、自由等美麗犄角的怪物,以勝利者的華麗姿態傳布改革的神蹟,政治變成信仰,權力變成布施。信者有福,不信者以異端處置。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洞澈世局的分析,是清醒的力量,是願意團結向前的群體。左翼的集結,也許讓人有所期待,卻也可能是錯誤的期待。」

「團結?」非非質疑道,「又唱『團結就是力量』這種老調,會不會又是童話書裡拔蘿蔔、折筷子的故事?」

「懷疑,就過去聽看看吧!」阿倫說,「『團結如何成為可能?』,這是列寧式的,『怎麼辦?』的句法,總得先提問,先問清楚怎麼辦,才可能找出進一步發展的辦法。」

「這是所謂方法學的問題嗎?」小琍問,「提問是一切答案的根本。」

「也許吧,就看他們怎麼辦。不過,非非說講『團結』是唱老調,我倒有些不同的看法。其實,光是『團結』這個概念,就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哲學問題,我們等參加過3月12日的活動之後,再來好好深談……」

思‧想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

*作者為專欄作家

3/13


   (中時)保釣健將林孝信 將長眠釣島海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3000651-260309

2016年03月13日 04:09 記者盧素梅/台北報導

003

《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去年辭世,親友好友12日齊聚世新大學追憶。(記者盧素梅攝)

1a

林孝信太太陳美霞認為,追憶林孝信就是要延續「林老」為台灣所做的努力。(記者盧素梅攝)

1b

林孝信留美時為保釣運動投入很大心力,還因此被列入黑名單而中斷博士學業。(記者盧素梅攝)

1c

林孝信的大女兒林嘉黎現身談父親對自己與其他人的影響。(記者盧素梅攝)

1d

林孝信小檔案

《科學月刊》創辦人、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去年12月20日因肝癌辭世,其親友及工作夥伴12日舉辦「思‧想老林──林孝信追思會暨科學民主大眾論壇」,來追憶其與科學普及、教育改革、民主運動等緊密扣連的一生。另外,追思籌備會也計畫在5、6月時將林孝信骨灰撒在終其一生關注的釣魚台海域。

林孝信在台大物理系畢業後,隻身前往美國芝加哥攻讀碩博士。據親朋好友的回憶,林孝信從小就對科學很有興趣,因此赴美留學時基於「科學報國」理念,號召留學生創辦《科學月刊》,發行至今已40多年,創下台灣科普教育的典範。

政府黑名單 失去國籍

1970年代,美國將釣魚台交給日本時,林孝信在美國奔波投入保釣運動,被列入政府「黑名單」,失去國籍和黨籍,被迫放棄美國博士候選資格,並因此滯美直到1997年解嚴後才返台定居。

歸國後他持續投入各種社會運動,致力推廣通識教育,同時也持續關心釣魚台問題,並投身社區教育,希望讓年輕一代認識釣魚台歷史,讓更多人一同維護釣魚台主權。不幸他在去年4月發現罹患肝癌末期、12月20日病逝,享年71歲。

林孝信告別式今年1月10日在台南市殯儀館舉行時,總統馬英九還出席並頒授褒揚令。其親友及工作夥伴也決定延續林孝信「解放知識、改造社會」的遺志,12日在世新大學舉辦一場追思會。

歌曲唱出 堅持精神

12日的追思會由深具象徵意義的歌曲〈為了將來的好日月〉開始,娓娓道出林孝信堅苦卓絕、堅持到底的精神。籌備會總召黃德北教授表示,追思會最大的意義,除了在紀念一位為國家社會奉獻一生的理想主義者,也是在傳承其進步理念的火炬。

林孝信的太太陳美霞除表達作為家人的感謝外,也細述林孝信生前努力的志業;林孝信大女兒林嘉黎也感性談到父親對自己與其他人的深遠影響。林忠信的摯友們也輪番上台,回憶與林孝信相處的經驗。

追思會還將林孝信一生的志業以「報告劇」《美麗的島美麗的人》形式呈現,透過歷史影像及演出者的念白,闡述林孝信從創辦《科學月刊》、參與保釣運動、從海外支持台灣民主運動,返台定居後從事科普、通識、社區大學、保釣教育的生命歷程與內心想法。下午的科學民主大眾論壇,則是各領域的工作者齊聚,深入探討林孝信各項志業的進步性及未來的展望。

(旺報)


(自由)追思林孝信 科普、民運扣連人生

 

(風傳媒)林孝信追思會》林孝信妻子:老林留下改造與論述 希望社會沒有剝削

 

(破土)道别保钓运动战将林孝信

 

(端傳媒)林孝信,從保釣走向台灣民主化的不合時宜者

 

(聯合)保釣健將林孝信骨灰 遺孀盼釣島海葬

(中央社、聯合、中時)保釣胡卜凱憶昔日戰友 感動落淚


 

 

(中時)老保釣精神不老

2016年04月24日 04:10 陳美霞

1e

馬英九總統搭乘空軍S-70C直升機抵達彭佳嶼,在《台日漁業協議》簽署三周年前夕,主持《東海和平倡議》紀念碑揭碑儀式。(本報系記者楊兆元攝)

日前總統馬英九前往有「小釣魚台」之稱的彭佳嶼,立下「和平東海、國疆永固」紀念碑,強調對釣魚台的主權。相較過去總統到外島宣誓主權的行動,此行更特殊的是,馬總統主動邀請民間數位「老保釣」代表共同前往觀禮;我個人也接受邀請,代表去年12月20日過世的親密戰友、畢生為保釣運動奉獻心力、死而後已的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參加了揭碑儀式。

有關馬總統在彭佳嶼護主權的報導已經很多,本文針對馬總統邀請老保釣觀禮這個媒體比較少報導的行動做分析。

台灣社會大眾可能聽聞「老保釣」這詞,但是對「老保釣精神」卻不甚了了。「老保釣」是屬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從台灣到美國留學的學生,他們當時在美國經歷民權運動、學生運動與反戰運動等各項社會運動蓬勃的發展,以及第三世界國家反抗帝國主義宰制、爭取民族獨立與民主政治發展的浪潮,深受其影響。因此當他們看到美、日兩國為了自身的利益,違背二次大戰時期同盟國之間達成的協議,私相授受將釣魚台的行政管理權移交給日本政府之時,從小所受的科學與民主教育訓練以及保家愛土的情感,使他們決定站出來為維護國家主權而採取積極的行動。於是,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就這麼展開。參與保釣運動的一代滿懷理想主義的色彩,他們愛國愛民、關懷世事、熱情、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為正義事業出錢出力,甚至犧牲學業、事業,不怕被列入黑名單,投入到與個人功成名就無關的保釣運動。可以說,保釣運動繼承了五四運動追求民主、科學、愛國、反帝的精神。1970年代保釣運動的參與者–「老保釣」們,目前散佈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歐洲及美國等世界各地,至今40多年,他們仍然為當年的理想持續堅持奮鬥著,這就是我所稱的「老保釣精神」,是很值得今天所有台灣年輕人學習與反思的。

但是,很遺憾的,「老保釣精神」並沒有被系統地傳承到台灣社會。由於當時政府基於各項政治利益的考量,不堅持保釣,對於留學生熱情的愛國行動不能理解與支持,甚至打壓保釣運動,使得許多參與保釣的留學生後來成為黑名單,長期無法返台奉獻自己的家鄉。我故去的親密戰友林孝信因為當時在保釣運動中的領導角色,成為“特黑”的黑名單之一,以致被迫在美國羈留21年;我個人雖然是在保釣運動後期投入的,也在投入之後被列入黑名單。對照40多年後的今天,馬總統不僅主動邀請老保釣參與東海主權的宣示,而且勇於堅持保釣的立場。因此,從歷史的角度,馬總統的行動展現一個政府層次的飛躍,十分值得肯定。這個行動也是對「老保釣」過去被政府打壓的一個平反。我們也期待新、舊政府從此能讓台灣社會重新了解保釣運動、將「老保釣精神」再度注入台灣社會、使之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個新元素。

保釣運動的另外一個重要精神是反對霸權主義。近年來,這個「老保釣」世代最關心的議題,已經從保土愛鄉的台灣角度擴及到對全球與東亞和平安全的關注上。「老保釣」們非常擔心,今天日本極右翼政治勢力日益抬頭,日本已經片面解除集體自衛權的武裝限制,宣布釣魚台國有化,並且駐軍琉球最南端、與台灣只有涉水之遙的與那國島,更迎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企圖插手南海問題,惡化該地區安全形勢;東亞與全球和平都遭到嚴重的挑戰,台灣更可能最先面臨日本軍國主義擴張的威脅。因此,當馬總統今天在推動東海和平倡議時,「老保釣」們認為,台灣更要時刻警惕當前全球極右翼勢力擴張對於人類世界的威脅。全台灣的民眾應該效法「老保釣精神」,拋棄黨派的立場與政治利益,團結起來為維護台灣的安全與東亞及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公衛所兼任教授)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