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生:解嚴之前的海外臺灣左派初探

鄭鴻生

一、前言:從一九七○年代的保釣運動談起

台灣一般人對保釣運動的印象,除了這幾年來不時有從北海岸出發前往釣魚台列嶼的保釣船,與日本海上保衛廳的艦艇發生衝撞而引來一些媒體關注之外,就是四十年前發生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的一場愛國運動。當年的參與者,所謂老保釣,如今也都過了耳順之年。從2009年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保釣文獻會議,到2011年在世新大學舉辦的保釣四十周年會議,我們在現場看到的確實主要是一群六、七十歲,頭髮花白,不少已經退休的老留學生、老學人,其中大半還是理工科出身的。這些人雖然已過耳順之年,然而發起言來的情感與氣勢卻都還不輸時下憤青,可以看出這是一場青年運動對參與者一生的衝擊與影響,讓他們在生命的深層還保留著青春狀態。所以說,保釣運動是遠遠不能被政治的、愛國的概念來框限住。這是本文要探索的其中一個面向。

1987年解嚴之前,海外台灣留學生具有群眾性質的政治運動主要發生在北美洲,一個是台灣獨立運動,另一個即是保衛釣魚台運動。台灣獨立運動基本上是以右傾的親美反共思想為其意識形態,雖然有左派台獨存在,但只是整個台獨運動裡的邊緣分子。相反的,保釣運動一開始就有受到社會主義啟蒙的左派學生參與其中,成為最大的主導力量,並且還將運動轉化為中國統一運動。而當時中國正是處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成為全球青年進步運動的理想標竿,因此當年很多參與保釣運動的台灣留學生不僅曾經被六○年代全球青年造反運動猛烈衝擊,還受到文革理想深刻感召。可以說約略同時在一九七○年代初發生的這兩個台灣海外留學生政治運動,是台灣戰後新生代來到美國留學之後,一左一右的兩個運動。從這個觀點來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保釣運動就不只是一場愛國保土運動,更是一場海外台灣留學生的左翼啟蒙運動。

四十年前發生在美國的保釣運動隨著轉化成統一運動。就像五四運動,它起源於一場學生愛國運動,這個「國」原初是一個廣義的中國,但接著保釣高潮而來的冷戰局面的巨大變動,在1971年9月在密西根州安娜堡舉行的國是會議之後,這個中國就由中國大陸來代表了。由此,海外保釣運動遂轉化成為中國統一運動(簡稱統運)。於是這個原初的、較為素樸的愛國運動就帶上了左翼的色彩,這幾乎是20世紀第三世界知識青年尋求國家自主與民族解放的命定途徑。

這樣的一種左翼的愛國運動,或說民族解放運動,基本上有著兩個特質:其一是反帝,其二是社會改造。反抗帝國主義的壓迫在一九七○年代的情境下,就是反對美國帝國主義的世界霸權及其對第三世界的侵凌,而尋求國家的主權獨立。第三世界的社會改造就是認為原來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