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鴻生:一九七○年代台大保釣運動文獻資料的蒐集與整理過程

一九七○年代台大保釣運動文獻資料的蒐集與整理過程

鄭鴻生

很高興在這次保釣運動四十周年之時,能有機會整理當年台灣大學保釣運動的相關文獻。

關於發生在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之間的台大保釣及學生運動,我在二○○一年保釣三十周年時,曾在拙作《青春之歌──追憶一九七○年代台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聯經出版)一書裡敘述過。但那本書主要描述的是左翼進步思想在師生中的萌芽,而且也比較從筆者個人生命經驗的視角出發,自然對意義豐富的保釣學運只能做到管窺之功與拋磚之效。

一九六、七○年代之交正是台灣在各方面進入變化轉型時期的開始,我在其他論述上曾指出這是台灣戰後新生代世代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爆發期,如今這一世代已是台灣各界的領導著,他們的思想態度形塑於那個時期。而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闕如,也受到不少後來當道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蒐集整理出版當年相關文獻有個重大意義,雖然文本本身往往不足導出歷史真相,但卻是探究這個時代的重要基礎,期望如今新世代的研究者能從中挖掘出更豐富的保釣意涵。基於這個體認,我遂將文獻蒐集整理的起點提前到一九六八年,希望能涵蓋保釣運動爆發前的校園思想狀況。當然這些只能涵蓋與保釣學運較為相關的部分,而且偏向台大,而非知識青年思想的全貌,但應該有著相當的代表性。

這次台大保釣運動的文獻收集與整理可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一九九八年開始書寫拙作《青春之歌》時進行蒐集整理的,第二個階段則是二○○九年春季為保釣四十周年而開始進行的擴大蒐集,茲分述如下:

一、第一階段(1998~2001):

《青春之歌》所用到的歷史材料,除了手邊不多的書籍與資料外,主要來自大學同學鄭梓所收藏的校園報紙,洪三雄的收藏則補足了其中若干缺頁。這部分資料涵蓋:

  1. 學生報紙
  2. 《大學新聞》(1968/10/16~1973/5/28)
  3. 《台大法言》(1971/6/5~1973/6/4)
  4. 《畢聯會訊》(1971/11/1~1973/5/21)
  5. 《代聯會訊》(1971/12/3~1973/5/21)
  6. 《台大慈幼》(1970/12/5, 1972/4/1)
  7. 《台大醫訊》、《文訊》、《法訊》等(零散)
  8. 參考書籍及其他
  9. 王曉波著:《尚未完成的歷史》(海峽學術出版社,1996),
  10. 洪三雄著:《烽火杜鵑城》(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3),
  11. 楊庸一編:《台大民族主義論戰》(新生出版社,1973),
  12. 鄭梓(手稿):《台大大事紀》部分初稿(1972~1973),
  13. 台大保釣與學生運動的照片(大部分來自王曉波與洪三雄),
  14. 自己珍藏的一些現場書籤、傳單、圖片等。

 

二、第二階段(2009~2010):

為了這次蒐集整理,我去台大總圖書館與法學院圖書館,查閱校園刊物及校外刊物有關保釣與學運的文章材料如下:

1.《台大青年》(1971/12, 64期~1974/5, 70期)

2.《大學論壇》(1968~1973)

2.《大學雜誌》(1971/5, 41期~1973/5, 64期)

3.《中華雜誌》(1970/11, 88期~1971/5, 94期)

 

三、資料篩選與整理:

從以上蒐集到的材料中,我先全部瀏覽一遍,挑出與台大保釣及學運相關的報導與論述,再從中篩選整理出三百多條資料,做了九項初步分類:

  1. 台大保釣運動
  2. 民族主義論戰
  3. 參與民主選舉
  4. 爭取言論自由
  5. 校園民主
  6. 對「小市民心聲」的回應
  7. 社會正義
  8. 知識分子的覺醒
  9. 兩性關係與男女平權。

曉波根據這些資料整理出清楚扼要的四大分類,將前述九項分別納入:

  1. 知識分子的覺醒,
  2. 民族意識的覺醒,
  3. 政治意識的覺醒,
  4. 社會意識的覺醒。

曉波並認為這些都是珍貴歷史材料,應全部保留,不用進一步篩選,而於這次台灣保釣四十週年時出版。龔忠武曾從這些材料中擇要納入他所主編,去年出版的《崢嶸歲月 壯志未酬——春雷系列增篇》的「釣運在台大」篇裡。

如今了卻一樁心願,在此感謝所有資料收藏與提供者。